伊朗电影(伊朗电影简史)

伊朗电影(伊朗电影简史)

伊朗电影的发展与最受欢迎的伊朗电影介绍

伊朗电影是民族化很强的电影。90年代以来,作为亚洲电影有成就的代表之一,备受国际影坛的承认和赞扬。但是由于其国情和文化传统所致,伊朗电影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朴素的人情味和优美的乡土情调方面。

伊朗电影的发展与最受欢迎的伊朗电影介绍

伊朗本土电影的制作开始于1925年。半个世纪之后,伴随着当代世界范围内大众娱乐文化的兴起,伊朗本土电影工业也以较为温和的方式,以不触犯伊斯兰宗教道德戒律为前提,渐进式地发展起来。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后,伊朗新电影曾出现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出现在革命前的20世纪70年代,以达鲁什默赫朱为代表,开拓了伊朗乡土写实电影的先河。第二次浪潮发生在伊斯兰革命之后,引领风潮的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他继承前辈的乡土写实风格,放弃诠释宗教或道德戒律为题旨的“伊斯兰电影”模式,采取一种温和的疏离政治的叙述方法,把镜头对准儿童的纯真世界,透过孩子的形象来折射人类的良心和社会的苦难,并最终将伊朗电影推上国际影坛。

伊朗电影的发展与最受欢迎的伊朗电影介绍

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对全球化市场的挑战,伊朗的文化政策进一步开放,伊朗电影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展期,涌现出一批富于创新锐气的青年导演和女性导演,使伊朗电影在触及现实的深度以及电影美学的多元化探索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伊朗电影的创作风格。伊朗电影严格的规定必然使导演们在创作中广泛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描写平凡的环境中个性单纯的任务和线索单一的故事,甚至培育出一类专门以儿童为表现对象,来折射成人社会现实的儿童片。所以,就像中国影视成就最大的是古装片一样,伊朗电影成就最大的是儿童片,因为儿童片容易通过审查。导演库亚斯塔米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自己单纯简约,富有象征性和折射性的风格,并把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

儿童电影是当代伊朗电影的一个黄金品牌,数量多,质量高。《小鞋子》、《天堂的颜色》、《白汽球》、《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让风带着我飞》、《水缸》等。但它们不像中国的儿童电影如《小兵张嘎》、《鸡毛信》、《闪闪的红星》那样负载浓厚的意识形态话语,直接为政治服务,当代伊朗电影一般都远离政治,儿童电影更是如此。也不负载道德教化功能,而是还世界心灵,以儿童之眼来窥探成人世界。在伊朗,孩子的世界是一个无助的世界。影片充满了童趣和泥土气息,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与社会文化和宗教习俗相对应,伊朗电影对女性角色的规定相当苛刻,使电影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是为什么库亚斯塔米的绝大部分影片都没有女主角的原因。文化和生活背景的差异,使异域观众与伊朗电影影片存在隔膜。在网络情缘盛行的今天,当你看到一部男主角苦苦求婚、女主角却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爱情片(《穿越橄榄树林》)时,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正因如此,你能捕捉到里面真实、细腻的情感。

伊朗电影创作题材的制约。伊朗电影的地位在近年的国际影坛上蹿升极快,在观众眼中,伊朗电影的特色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而对外在推崇返璞归真,但由于受到国家环境和风俗信仰的限制,内心世界的主题必将范畴有限,在经过几年的蜕变之后,如今的伊朗电影陷入了题材僵局。

伊朗电影常给人们称道的是它的简约质朴的纪实化风格,题材上选择的平民化特点以及主题开掘的人本化倾向。除此之外,对现实中诗意内涵追求也是其一个颇为显著的特征。因此,伊朗新电影创作者在采用纪实手法的同时,往往通过构图、光影和色调等视听效果使得整部电影展现出了一种清新自然简约和质朴的风格。

作为伊朗民族电影旗手的阿巴斯电影显现出虚构与真实、故事与纪录迷一般的纠缠,体现了他对人生之真相的哲学思考,人生的存在在阿巴斯的那儿成为电影的实体,透过影像和故事,从阿巴斯电影中折射出来的是他关注人生的悲悯的人道眼光和宽广的人文情怀。

当代伊朗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而独树一帜。在世风喧嚣浮躁的今天,伊朗电影却返璞归真,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制作,以清新质朴、恬淡温暖又充满哲理的影像风格,以友谊、宽容、爱、和睦相处这些久违的主题重新拨动我们的心弦。它的兴起印证了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伊朗影史上最优秀的15部电影

一、《生命的圆圈》(七女性)/Dayereh;Circle,The(伊朗/意大利2000)

第五十七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七个都市边缘伊朗女性的梦想在街头交错、传递,从白天到黑夜,恐惧、失落、到漠然接受。她们每天的际遇,正是她们一生命运的缩影。Solmaz刚经历完生产的人生大痛,却不知即将面对的是更残酷的身心重击,老母在产房外焦急地再三确定,无奈再怎么问,也改变不了生下女婴的事实。公婆、丈夫的失望,或许会让这对母女眼前触手可及的幸福,在转瞬间消逝。Arezou早上才出狱,一直表现得强悍勇敢的她,拚命地到处筹措旅费,然而最后,她却胆怯了,只因不敢面对再一次的失望,而放弃天堂与新生活。Nargess正值18岁花样年华的她早上刚出狱,她想回到天堂般的家乡,还为那儿的男友买了件新潮的衬衫。但是没有男人陪伴的她,根本寸步难行,连搭上巴士都是遥远的奢望。Pari逃出了监狱,躲回家中,却被她愤怒的哥哥无情地驱逐。她怀了男友的孩子,只是男友也犯了罪,遭到处决,因此她想找一位医师帮她堕胎,但没有男人何其困难,连要在旅馆住宿都不可能。莫妮耶出狱后,她发现了丈夫娶了第二个老婆,而久未见面的小孩也疏远了。但她仍然知足,并乐于回报曾帮助她的人。艾儿罕出狱后,摆脱了过往的记忆,在医院当一名快乐的护士,并成为一位巴基斯坦籍医师的未婚妻。但代价却是永远不能再与家人旧相识见面,也不敢与未婚夫回家见公婆。

二、《醉马时刻》/ZamaniBaraye Masti Asbha(法国,伊朗 2000)

导演:哥巴第Bahman Ghobad  主演:Ayoub Ahmadi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在天寒地冻的两伊边界,一群库德族人过着奔波劳苦的日子。12岁的阿佑是家里五个孩子的支柱,当爸爸误触地雷身亡后,他必须开始负担全家家计。然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跟大部分当地小孩一样:冒险往来国界走私货物赚钱。只是在这条漫漫走私路上,处处有地雷、偶有埋伏打劫、甚至冷到连运货的骡子,都得喝过酒才走得动,阿佑要攒钱攒到何时,才能替罹患绝症的侏儒哥哥开刀治病?

三、《黑板》/Takhte Siah(伊朗,意大利,日本 2000)

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主演:哥巴第、贝哈德.贾法里

知识救世的尴尬——在两伊战争时期,一群逃难的教师背着黑板在荒原上行走,他们中间有一个叫萨义德(萨义德•莫哈默迪Said Mohamadi 饰)的男人,胸怀非常远大的抱负,那就是让村里的孩子都能阅读,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窘迫的困境。为此,他放弃了跟富家女成亲的机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教授孩子读书的道路。他和同伴为了生计,脱离了大部队。萨义德后来终于收了一位好学的弟子,在成年人赌博的时候,他教弟子写下名字、爱等字眼,然而谁想师徒二人遭到飞来横祸……萨义德的同伴遇到了一群迷路的伊拉克难民,后者出钱要他做向导,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得以转变。这两个教师多舛的命运仿佛是那个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

本片获得第5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奖。

四、《天堂的颜色》/Color of Paradise,The;Rang-e khoda(伊朗1999)

就读于盲人学校的男童墨曼,满心期待父亲来带他回家度暑假。然而父亲却很想摆脱瞎眼的儿子,然后自己再追求第二春。父亲免为其难把墨曼带回偏远的故乡,正常的乡村小学让他这个盲童去上课让他高兴半天。然而父亲找到了一名瞎眼木匠将墨曼收为学徒。此事令奶奶伤心失望而出走,虽被父亲带回,却已感染风寒而一病不起。本来已答应婚嫁的女家以“婚事不吉利”为由退回嫁妆,令父亲失声痛哭。最后,父亲决定到木匠处领回墨曼,途中却遇急流将木桥冲断……

五、《苹果》 / Apple, The;Pomme, La;Sib(伊朗,法国 1998)

六、《谁能带我回家》/Ayneh;Mirror, The(伊朗 1997)

导演:杰法.派纳喜

主演:米娜.穆罕默德.汉妮、纳塞.奥墨尼 / Naser Omuni

伊朗导演杰法.派纳喜以《白气球》成名,之后又凭《生命的圆圈》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本片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部特色作品,将剧情片的“虚构”和纪录片的“写实”之间的界限打破,成为一部虚实相间的有趣电影。主角是一名小学女生米娜.穆罕默德.汉妮,她因为等不到母亲来接她下课,便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她先坐上校方人员的摩托车,后来又转乘公共汽车,不料坐到一半竟然发脾气说:“我不拍了!”随即拿掉道具用的石膏手下车而去。拍片工作人员无法劝服米娜,导演急中生智,叫摄影人员尾随拍摄她一路回家的真实状况。由于拍片用的麦克风仍挂在米娜身上没取下来,因此音画之间便产生了奇妙的互动效果。

七、《小鞋子》(天堂的孩子)/Childrenof Heaven, The;Bacheha-Yeaseman(伊朗1997)

导演马吉德.马吉迪

伊朗导演马吉德.马吉迪在《天堂的颜色》之前执导的代表作,标志着儿童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尤其适合父母子女一齐观赏,因为它可以令人由衷地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主角是贫家小孩阿里,因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丢了,为了体谅父亲无力添购新鞋,于是央求妹妹跟他轮流穿着他的旧球鞋去上学,后来他发现参加跑步比赛的季军可以获得一双新球鞋作奖品,于是出尽办法参赛,并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却跑了个第一。本片藉着一个简单故事将儿童世界的纯真可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导演技法圆熟,细节铺陈深具趣味性,赛跑高潮尤其令人激赏。

八、《樱桃的滋味》/TasteOf Cherry, A(伊朗1997)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主演:霍马尤恩.伊尔沙迪

电影通篇讲一个叫巴迪的男人结束生命的尝试,可能略显单调,但这确实是导演电影生涯的顶峰之作。它虽以自杀为主线,却不是为了表现厌世,而是以此为切口,更深入地体察生命意义。著名影评人理查德科利斯写道:“让其他电影骑着火箭你争我赶去吧,基亚罗斯塔米会找一处僻静的所在,静静倾听一个人的心房,直到它停止跳动。”

影片获199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九、《编织爱情的姑娘》/Gabbeh(法国,伊朗 1996)

导演莫森.马克马尔巴夫

波斯绣毯世界闻名,一对老夫妇就拥有这么一张绣毯,上面绣着人物图案。当他们清洗绣毯时,从绣毯中奇异地走出一个姑娘,并讲述了一个忧伤的故事:姑娘与一个骑手两情相悦,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家族的反对,姑娘父亲甚至设置了种种障碍。在重重压力下,他们依然苦苦坚持,姑娘家庭属于游牧民族,经常迁徙,痴情的骑手便紧紧尾随在后面,陪伴着姑娘直到定居地点。安顿下来后,姑娘决定与骑手私奔,就在他们策马狂奔出走的时候,发现他们踪迹的人群紧紧追赶,并用枪结束了这对有情人的生命。原来这就是绣毯上的故事。

绣毯是伊朗传统手工艺品,上面的图案多取材于游牧民族。穆森马克马巴夫从绣毯得到灵感,创作了这个忧伤的故事。爱情与自由在这里构成了致命的冲突,最后男女主人公为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现实的题材被镶嵌在童话结构里,如诗如画。当这部片子在西方电影节上放映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电影手册》评论其为“惊世”之作。《魔毯》为穆森马克马巴夫赢得盛誉,在号称“伊朗教父”的阿巴斯尚未出头之时,穆森便已声名在外了。穆森是一个奇迹,他的家族也是一个奇迹,其女儿莎米拉马克马巴夫现在也成了伊朗电影的中流砥柱。

第九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十、《白气球》/WhiteBalloon, the(伊朗1995)

导演:杰法.派纳喜  主演:爱达.摩哈摩德卡尼、莫森.卡利费

第八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金奖

伊朗导演新秀杰法.派纳喜出色的儿童电影,曾获戛纳电影节金摄影奖,小女孩爱达.摩哈玛卡哈尼有十分讨人喜欢的演出。她在新年期间,苦苦要求母亲答应她去买一条大金鱼,母亲被她烦得没办法只好应允。不料女孩在途中竟然弄丢了妈妈给她买鱼的钞票,她焦急万分沿路寻找,终于发现钞票掉在一家商店前的水沟中,但她却无法将钱取出而干着急。就是这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件,在编导的生花妙笔下发展成一段大城市的小插曲,有趣的童言童语自始至终洋溢而出,足以洗涤人们为俗务所蔽的心灵。假如你已看过阿巴斯导演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不妨将本片比较一下,看看那部影片更有趣?

十一、《橄榄树下的情人》(伊朗 1994)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伊朗大导演阿巴斯的深情之作,仍然采取他一贯的纪实电影风格,描述一段小人物的爱情插曲。男主角是一位年轻的砖匠哈山,他在阿巴斯率领外景队前来该村拍摄影片《生生长流》时,获得在影片中演出的机会。在片中饰演他新婚妻子的塔荷莉,正是哈山暗恋已久而求婚失败的女孩。于是哈山藉拍戏之便假戏真做地向塔荷莉表达爱意,但并没有得到她的明确回应。最后在拍片完毕曲终人散时,哈山跑过一大片的橄榄树林追正要回家的塔荷莉,他俩能否有情人终成眷属?导演让观众自己去诠释。本片的幽默趣味不及《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阿氏执导的儿童片,但却有另一种成人世界的生命感怀。

十二、《手足情深》/Baduk(伊朗1992)

导演:马吉德.马吉迪/Majid Majidi

本片是《天堂的孩子》导演马吉德.马吉迪的处女作。原名《巴都客》,指的是伊朗东南部邻近巴基斯坦边界的一批走私客。这批可怜人有老有少,每天顶着烈日风沙和被军警追捕的危险,象野狗般在荒凉的沙漠上流窜。十岁出头的男孩佳发,正是其中的一位可怜人。佳发因为父亲挖井暴毙,跟妹妹佳玛在流浪途中被人口贩子诱骗。佳发被卖给走私贩阿布多拉,佳玛则卖给阿拉伯人。在佳发的小小心灵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心愿是将佳玛找到兄妹团圆。为了达到心愿,佳发过了一段典型的苦儿流浪记生活。编导将过程处理得相当有通俗剧曲折煽情的味道,伊朗社会底层的黑暗面,在佳发的遭遇中清楚有力地反映了出来。其中,阿拉伯学校的校长竟然为虎作伥参予贩卖女童的行为是最具震撼效果的安排。在镜头的运用和气氛经营上,本片略显粗疏,显然不及导演广受好评的近作那么圆润自然,不过,男主角坚韧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手足之情,却着实令人感动。

十三、《何处是我朋友的家》/WhereIs The Friend`s Home?(伊朗 1987)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我们失落的天真它去了哪儿——伊朗的偏僻山村小学里,一群孩子在课堂里聆听老师讲课。在检查作业的时候,老师发现穆罕德屡次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于是严厉地批评了他,说如若再犯立马开除。老师对学生强调这是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规矩。当天放学后,小男孩阿穆德却赫然发现自己把同桌穆罕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听懂了老师的谆谆善诱,所以阿穆德明白这作业本就是穆罕德继续听讲的凭证。为了把作业本还给同桌,阿穆德曾希望母亲和祖父可以施以援手,但是均告失败。所以,他只能孤身前行,到对面大山里的村落去寻找同桌,归还作业本。然而,由于不认识同桌的家,所以他处处碰壁,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

本片获得第42届戛纳电影节艺术电影奖。

十四、《石头花园》/Baghesangui(伊朗1976)

沙漠中的石头花园鲜花绽放,90岁的聋哑牧羊人Darvish Khan已经照料这个花园好几十年了。有人说他曾经赤手空拳地与火箭搏斗,但在孩子们眼中,Khan只是个慈祥的祖父……这部伊朗电影曾获包括1976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十五、《静谧的生活》/Still Life(伊朗 1974)

该片是“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史上十五部最佳伊朗电影之一,它在当年横扫柏林影展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大奖,却至今从未在伊朗本土上映过,也许是过于严苛的环境吧,在伊朗这个政治和宗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像《静谧的生活》这样以悲观的论调无情批判腐朽政权的作品的命运必然如此。影片讲述一个辛勤工作了三十年的铁道管理员,与妻子住在离道口不远的小屋里,他们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完全依靠每周一次的运货车。老人看管的是一段很偏僻的铁轨,远离市区,附近荒无人烟,伴随他的只有火车经过时短暂的喧嚣和护拦升起又放下的嘎吱声,而他的老伴总呆在小屋里织着毛毯,以卖些钱贴补家用。三十年的光阴早已使他们习惯了孤独的生活,而远离人群太久也使他们的思维有点麻木,甚至连参军许久未见的儿子回家探望时,他们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激动。

因为整天下雨,老人很害怕铁轨会被水冲坏,到那时他将无事可做,然而让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却不是天气,而是一封退休通知信,信中写到政府很满意他多年的工作表现,现在他可以光荣退休去享受自己余下的时光了。老人一瞬间感到迷茫,他不敢相信几十年固守的生活就这样被突然终结了,而他离开这间小屋后将无家可归,思维的空白和对未来的恐惧让他彻夜未眠。第二天,政府新派来的年青铁道员来接替老人的工作,老人却把他关在了门外。老人听从了老伴的建议第一次来到城里,打算找上级反映困难,然而管事的单位却互相推诿,最后还是那句打发人的“God bless you. Take you letter and go.”。无奈老人只有回到家中,收拾好一切离开了这间生活了半辈子的小屋,临走时他望了望墙上的镜子,里面是一张曾经年轻现在却满是皱纹的脸。。。

萨勒斯的“生命三部曲”:

1/《简单的事》(Yek Etefagh Sadeh / A Simple Event)

1973年,伊朗,80分钟,彩色,74年柏林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国际奖及OCIC奖。

2/《静谧的生活》(Tabiate Bijan / Still Life)

1974年,伊朗,93分钟,彩色,74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FIPRESCI+OCIC奖,奥托?迪贝柳斯国际奖,最佳影片银熊奖及金熊奖提名 。

3/《远离家园》(Dar Ghorbat / Far from Home)

1975年,西德/伊朗,91分钟,彩色,75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FIPRESCI,OCIC及国际奖,金熊奖提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8日 15:43
下一篇 2021年8月18日 15:44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QQ: 8838832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