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人做事(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孟子》第三篇《孟子滕文公》,在这一篇里面,孟子通过几个小故事,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正道”内涵。什么是正道呢?我们分成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结果比动机更重要。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彭更问孟子:你游历各国的时候,出行的车子几十辆,随从人员几百位,由一国招待吃喝,然后到另一国,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孟子说:不合乎正道,那么一竹筐饭也不能接受;合乎正道,那么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过分。彭更又说:但是有的读书人不劳而获,他们不做事不劳动,就有饭吃,这合理吗?
孟子说:你如果不互通有无,交换各行各业的产品,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就会让农民有多余的粮食没有人吃,妇女有多余的布没有人穿。你如果互通有无了,那么,木匠车工就可以从你这里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也是为了求饭吃吗?孟子说:你为什么以他们的动机来看问题呢?只要他们对你有功绩,就应该给他们吃的。那你是根据动机给他们吃的,还是根据功绩呢?彭更说:论动机。孟子说:比如这里有一个人,把屋瓦打碎,在新刷好的墙壁上乱画,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弄到吃的,那么你会给他饭吃吗?彭更说:不会。孟子说:这样说,你其实也不是根据动机,而是根据功绩了。这里孟子通过和学生彭更的对话,给弟子解释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工匠有自己的价值,读书人也有自己的价值,而这里的价值或者功绩,不能从仅仅动机来看,如果你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就应该得到回报。
第二,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做事要有正当的方式。孟子的学生陈代问孟子,那些诸侯国没有请你去,你就不去见他们,你真的有必要拘泥于这些小节吗?如果你去见他们,往大的说可以让他们称王,往小的说也可以让他们称霸天下,为什么你不去呢?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旗子来召唤猎场的小吏,小吏不肯去,齐景公就要杀了他。孟子说,这不是这位小吏不敢去,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对方所用的方式不对。
以前赵简子,派王良替他的宠臣奚x驾车去打猎,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鸟。于是奚就抱怨王良,是天下最差劲的驾车人。王良说,让我再试试吧。结果第二次,王良一上午就打了十只鸟。于是奚又赞扬王良,是天下最能干的驾车人。于是赵简子让王良以后专门替奚驾车,但是王良不愿意,王良说,我不会为小人驾车,不会委屈自己去屈从别人,这不符合正道。这里孟子用了两个小故事来阐述了一个人做事和做人的原则。做事要用正确的方式,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这些都是正道。真正的君子必须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三,得民心者得天下,王道才是正道。孟子的学生万章问孟子,宋国是一个小国,本来要实行仁政的王道,但是齐国和楚国因此厌恶就出兵攻打,那该怎么办呢?孟子说,当初商汤也在一个小国,他与葛国相邻。当时葛国国君葛伯胡作非为,不祭祀祖先,商汤就派人问他,为什么不祭祀祖先呢?他说,没有祭祀用的牲口。于是商汤就派人送去了祭祀用的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还是不祭祀祖先。于是商汤又问他,为什么不祭祀祖先呢?葛伯说,没有用来祭祀的谷物。于是商汤让年轻的老百姓去耕种谷物,让年老体弱的人负责送饭。葛伯却率领手下,去抢劫送酒肉饭菜的人,不肯给就杀掉,有个孩子因为去送饭和肉被杀掉了,因此商汤才开始征讨葛国。天下人都说“商汤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了平民百姓报仇雪恨。”
孟子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之后势如破竹,征伐了十一次然后就天下无敌了,向东征伐,西边的夷人就抱怨为什么不早点来;在南方征伐,北方的狄人就抱怨为什么不早点来,百姓都期盼商汤去解救他们。如果实行王道,取信于民,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抬头期盼,拥护自己的君主。孟子在这一篇中,用了很多个小故事来阐述了什么才是人间正道。总结起来,在个人品德修养上,要坚定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在个人价值取向上,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国家治理上,施行王道,以人为本,取信于民,才能实现真正的称王天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