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声乐(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教声乐(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民族声乐(指上个世纪 40 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至今不过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在发展的历程中肯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这个会议,大家能够充分沟通、交流,某些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使我们的工作继续健康发展。在今天的学术报告中,我想谈一谈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

教声乐(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民族声乐最早从戏曲、曲艺和民歌等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形式发展而来。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延安,发表了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白毛女》等新歌剧公演,王昆、郭兰英等老前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郭兰英原本是一位山西梆子的演员,她在山西梆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了民族声乐的高度,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出现了很多此种类型的歌唱家,例如郭颂、王玉珍、黄虹、胡松华等,他们为民族声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在民族声乐发展的早期阶段,出现了很多歌唱家,他们进入专业艺术学校进行系统学习。最早建立民族声乐专业的学校是沈阳音乐学院,刚才潘院长谈到沈阳音乐学院 1956 年建立民族声乐专业,老一辈的专家教授们在教学实践当中培养了很多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民族声乐的发展铺下了很好的路。

随后,上海音乐学院也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王品素老师教出了才旦卓玛等一批学生,有的人甚至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了金质奖章,他们为民族声乐打开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局面。到了1958年,声乐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土洋之争”——有一批教师从国外留学归来,他们以洋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另外一批人则以传统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争论的结果是谁也没有赢,但却使大家明白:这二者谁也不能取代谁。历史的事实证明,民族声乐具有发展的可能性,观众认可不认可,能不能贴近群众成为当时衡量声乐艺术的一个标准。

1964 年,领导们的高瞻远瞩,从民族音乐发展的角度考虑,建议成立中国音乐学院。其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艺术学院的民族音乐部分,以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民族理论作曲为主要办学方向,安波、马可等著名音乐家任院长,培养出了吴雁泽、德德玛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民族声乐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形成了一北一南两块阵地,带动了全国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发展。

之后,中国音乐学院与其他院校合并,整个教学系统基本瘫痪。直到 1980 年,中国音乐学院才得以复院。学院一恢复即单独设立民族声乐系,与歌剧系并行,开始了新的进程。改革开放至今二十多年,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契机。中国音乐学院复院 25 年,民族声乐也发展得非常快,教师阵容越来越强,演唱民族声乐的学生越来越多。观众包括社会各阶层、各年龄阶段的人。无论是男女老少、工人、农民,还是大学生、领导干部都喜欢民族声乐,民族声乐已经成为文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声乐(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在这 20 多年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设立教研室,培养出很多人才。拿中国音乐学院来说,报考的学生水平越来越高,很多人在进入大学学习以前即在中学、中专、附中经历了民族声乐的长期训练,他们的起点高,专业基础素质也很好。早期很多没怎么学过民族声乐,但嗓音条件好、舞台形象好的学生也能考进来。现在已经大不一样了,很多在校学生就参加大型演出、音乐会、出国访问、春节晚会、各类比赛等等。民族声乐在艺术领域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丰富人民的生活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主旋律、团结全国人民等方面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文艺的一种形式,民族声乐肩负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无论对青年人还是儿童,都是一种教育。现在很多人反映儿童没有歌唱,以至于很多小学生都去唱港台流行歌曲,这无疑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负面的作用。而民族声乐高唱的是歌唱自己伟大zg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这一点上民族声乐是别的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民族声乐,只有美声通俗,那我们国家声乐艺术的特色就没有了。民族声乐产生于传统声乐之中,从民歌、曲艺、戏曲发展而来,它的魅力正在于其演唱方式扎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中。全国各地都有地方风格浓郁的声乐形式,它们发展为民族声乐。因此民族声乐实际上也代表了国内五十六个民族,它是中华民族的乡音。民族声乐歌唱家在他国访问的时候,为海外的华人华侨们带来了民族声乐,很多人感动不已。感情是中国的感情,风格是中国的风格,尽管离开了中国很久,但听到这种声音就像回到了祖国一样。

民族声乐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受到广大观众的赞扬,每天都在不断诞生好的作品,国家也很重视,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很有利。2002年和 2003 年,宋祖英在国外连续开了两次音乐会,一次在悉尼,一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两次演出非常轰动,观众主要不是华侨,而是代表当地主流社会的外国人。当他们听到这么美妙的歌声,反应非常强烈。当唱到《爱我中华》时,很多人都起立鼓掌。当时现场非常壮观,很多人认为“民族声乐是世界的”肯定没问题了。他们可能知道京剧,但听了那次演出以后,认为从没听过这么好的声乐。这也证明了民族声乐确实需要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2004 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四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们给总理写了一封信,他对中国音乐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批示,并且提出“人民需要反映生活、鼓舞人心、健康向上的音乐;民族音乐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就这一层面而言,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非常宽广。很多时候,当记者问我民族声乐的将来会怎样发展、会不会被流行歌曲淹没时,我的回答都是“绝对不可能,民族声乐有根,它的根就是中国传统声乐。中国人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人喜欢民族声乐,民族声乐只能向前发展”。

教声乐(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民族声乐与“原生态”

好的形式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事情就是这样。如果不成功,想让别人批评你都很难。为什么报纸喜欢报道民族声乐,因为它已经走向世界,成为文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很多人关心重视民族声乐,提一点这样那样的问题,太正常了,这也是非常合理的。如果非常顺利,没有一点争论,试问这又怎么可能?争论的结果就是提高的过程。争论也好,辩论也罢,我们都是欢迎的。希望通过这些争论能使我们的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真正推动民族声乐事业的进步。

实际上,媒体的有些说法并不是我提的。比如“金氏唱法”,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人提过。我觉得很有意思,这是抬高我了。形成一个体系和唱法是高层次的目标,我认为自己还是在探索提高的阶段。我们应当明白:进入专业院校可以接受科学的唱法训练和全面素质的学习。至于“原生态”,我认为它是根,是源泉,是基础。民歌属于“原生“原生态”,黄虹演唱的就是“原生态”民歌,后来逐渐发展成民族声乐。很多院校为民族声乐设立了学士、硕士学位,将来还会有民族声乐的博士。但如果按照某种观点,民族声乐的本科生都不必有。民族声乐与“原生态”并不隔离,它们是一条线。很多民族声乐的专业人士都下去采风,听原始民歌,进行吸收和发展创造。学校也开设了民歌课、戏曲课、曲艺课,我们必须这么做。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学校从没有说过“原生态”不能存在,我们一直很重视传统声乐的挖掘和整理,做了很多工作。我觉得关键看观众喜欢什么?有的喜欢原始民歌,包括董华都在唱《三十里铺》的改编版本。将二者对立起来是不妥当的。民族声乐发展这么快,这么大,被大家注意到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关心什么就炒什么,因此出现了一些不实新闻,原本不是这么回事却被炒成了这样一回事,负面效应很大。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我还要说一句,争来争去,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我最不喜欢争论,我最喜欢用事实说话。我们踏踏实实地干,踏踏实实地教学,求真务实地教学,一步一步、一分一秒地教学,把一个又一个的学生教出来了,唱好了,大家认可了,这就证明运用了正确的理论,采用了最好的标准。除此以外,我们还说什么呢?没必要去争论。我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声乐教学的标准,更是声乐演唱的标准。不管用什么方法,不管用什么手段,能教出学生来就是对的。无论何种手段,只要能达到我们的目标就行,不一定要求一个模式去教。凡是成功的学生都是经过实践出来的,不是争论争出来的,也不是理论宣传出来的。我非常坚信这一点。

教声乐(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实际上很多歌手在科学的方法训练下都能得到提高,各种特色和个性都是科学的。不仅唱美声的歌手能唱民族声乐,我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班讲过几次课,很多戏曲演员都要来找我上声乐课,非常信服我们的科学方法。尽管他们分了很多派:梅派、程派等等,他们也都需要学更科学的方法。民族声乐对传统声乐艺术也有一个促进发展的作用,它也应当介入到戏曲、曲艺和民歌的活动中去。

最近西北有个“原生态”声乐比赛,组委会请我去当评委,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那里最有地方特色的歌曲都可以听到。作为我来讲,应当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只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也要向学生们学习。学生们不给我们上课,但给我们反馈,这也是学习。我最近教了一个新疆的男高音,他的新疆民歌很有味,我也从中学到不少。教学相长,教的同时自己也在提高,在不断反复当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教声乐(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科学性的问题

我对争论不太感兴趣,我基本上不参与争论。很多记者来采访我,但最后刊登的内容经常名不副实。有的记者一再要求采访,最终我就接受了。我要求刊登的时候看一下稿件,定的标题不能动,但后来副标题被写成“美声唱法改造民族唱法”,这不是我的本意。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有的人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这不是事实。不清楚的可以去我们学校听听课,弄清楚了再谈自己的理解。我们讲的科学性不是美声唱法,而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种经验和理解。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罢,作为一个人,他 / 她的发声器官是一样的,科学性也应该是一样的。但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以后可以体现不同的个性,包括美声、民族、通俗,也包括戏曲、曲艺和各地的原生态民歌。科学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人声发声的规律,在正确的发声方法的指导下发挥人声的潜能,让声音能高、能低、能大、能小、能明、能暗、能虚、能实、能强、能弱,表现力丰富。

总的来讲,什么歌要求用什么方式唱。《小二黑结婚》能用美声状态去唱吗?观众会笑的。《黄河怨》用民族声乐的声音去唱吗?大家也不会接受。什么样的作品会对声音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包括艺术处理、风格、表演、服装、风度、气质等。科学性只有一个,外国人能用,中国人也能用,传统能用,现代人也能用。科学性是怎样来的?它继承民族传统声乐的基础,学习总结,不断创新。当然,还有一个借鉴问题。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采用市场经济,我们才有今天的生活。同样,不能说科学方法是美声的,民族声乐也可以用科学方法。我们用科学方法发展的是中国音乐,而不是变成西洋唱法。

教声乐(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有些人概念有些糊涂。我们借鉴西洋,但洋唱法有很多种,俄罗斯、德国和意大利都不一样,风格语言就不一样。从发声角度上来讲,我们可以借鉴,借鉴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而是为了发展壮大自己,以我为主,不断创新,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科学的训练方法。很多人不仅仅能唱民族,也能唱美声。例如吴碧霞原本是唱民族,没接触过美声。研究生三年开始学习美声,结果在四次国际比赛中拿奖。有个巴西国际比赛评委曾说:“你的演唱方法非常好,他们是东欧唱法,你是中国的唱法,你们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戴玉强开始也是学民族的,曾经和刘辉一起比赛,都拿第一。后来唱美声作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结果美声成为他的主业。但最近他又出了《戴玉强中国民歌》专辑,全唱中国民歌,非常好,我还写了前言。很多外国人都问他为什么学得这么好?是在哪里学习的?他说在中国,很多外国人想象不到国内能训练这么好的美声。我们应当打破原有思维,科学性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是继承、发展和借鉴。借鉴的目的不是改变自己,而是发展自己,在世界声乐之林站住脚,独树一帜。最好听的的声音大家都承认,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美的东西。

科学性是经过实践证实的。我再举一个例子。1981年,意大利声乐教授吉诺贝基到中央乐团讲课,他对有些人唱美声歌曲时使劲撅着嘴不满意。当时他住北京饭店,旁边放一个专辑,他很喜欢,一问是李谷一唱的(李谷一是唱民族的)。后来李谷一从广州给吉诺贝基带了两盘带子,吉诺贝基非要给她上课。唱了半天,吉诺贝基很高兴,他称赞李谷一唱得好,声音明亮靠前,唱民歌的歌手要会笑,整个通道不在嘴,就把嘴解放了,吉诺贝基的要求全能做到。这个例子说明外国人对民族声乐的态度:只要好听就承认,而不管是什么唱法。民族过渡到美声很容易,就是语言、风格和艺术修养的不同,从技术能力上讲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科学性是各民族、各地区人都能用的,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得通。

我们应当承认科学性。现在一谈到科学性有人就觉得它会破坏民族性,实际上这是割裂开来看问题。我曾提过“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这是我自己对民族声乐的定位和方向。科学性和民族性并不矛盾。如果你的科学性做得非常好,咬字非常清晰、方便、有表现力,它们之间怎么可能会有矛盾呢?掌握科学方法可以有更好的音域、更好的声音、表达手段更多,两三个八度的音域比一个八度表现力要强很多。很多新创歌曲难度很大,如果没有科学性,这些歌曲就无法演唱。没有艺术性怎么表达深度?这些道理大家是明白的。宋祖英在维也纳开演唱会时,我坚持她唱《孟姜女》,共有八分钟,歌词外国人不懂,但唱完之后大家惊呆了,掌声如雷。就这一点来讲,我们走路必须按自己的方式,走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路。没有时代性当然是不行的,没有发展的东西没有生命力。传统艺术有的发展很慢,但我个人认为现代京剧发展得很好,《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作品表演现代题材,保留民族性的同时加快发展。现在青年一代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对美的追求不一样,对时代节奏的要求也不一样,得跟上时代。民族声乐有很多富有时代性的歌曲,例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等作品,这些歌曲结合时代内容来演唱,对内产生了很强的凝聚力。

教声乐(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民族声乐的贡献

民族声乐对时代有贡献。它歌颂伟大的时代,相对来说比别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更直接一些。民族声乐力求做到科学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我们与世界接轨,拿不出一套东西是不成的,这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的,要有很深的底蕴。学好民族声乐不容易,它的训练要比美声更难。掌握民族声乐有一个民族风格的底蕴问题,如果一个人对民歌不喜欢,唱民族声乐作品肯定没味。为了增强民族声乐底蕴,就要进行中国语言的训练,中国风格的掌握,甚至要开设一定的舞蹈课。昨天在沈阳音乐学院参观表演课时,他们表演了舞蹈节目。我问潘院长他们是不是舞蹈学院的学生,潘院长说这是声乐专业的学生。民族声乐学生也可以学俄罗斯等国家的舞蹈,但主要还应该加强学习我国的民族舞蹈和戏曲。

前几年,有几个美国专家去中国音乐学院讲课。他们问起民族声乐时,我们说民族声乐就是结合自己民族的训练方法演唱。他们很感兴趣,请董华、黄华丽和吕继宏示范。他们觉得民族声乐很科学,很对,但与美声不一样。我解释说科学方法只有一个,它是工具,可以借助来表达很多作品。黄华丽唱《父老乡亲》时加了很多形体动作,中国人不仅仅听音乐,还要看,要有统一的动作表演,这是民族特色。外国专家对此评价很高,认为民族声乐有自己的体系和发声方法,和美声一样好。对于声乐艺术的科学性,很多人还是没有搞清楚,其实唱法就是工具,我们有七个字“声、情、字、味、表、养、象”。无论何种唱法,都应讲究科学性,但各种唱法的个性是不一样的。民族性要体现出特性、风格、语言个性,体现乐感和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但为寻求独特性就不要科学性,我觉得大可不必。民族声乐的声种类型有五种:真声、假声、混声、偏重真声的混声和偏重假声的混声。有的作品就是真声,比如黄梅戏、东北评戏、北方曲艺,广东粤剧是假声,青衣也是假声。宋祖英是假声多的混合声;张也学过花鼓戏,正好是真假各半的混合声。有的人说训练出来的歌手千篇一律,但她们几个就不一样。训练方式、使用方法和训练效果是不一样的。事实胜于雄辩。那么多学生,美声、民族、通俗怎么可能一样呢?这个道理连小孩都能分辨出来,但有些人却分辨不出来,我就不能再说什么了。显然他是懂的,提这个目的何在?我不知道,大家可以分析分析。民族声乐在发展历程中存在各种坎坷和阻碍,但现在有这么好的环境,这么点批评也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只能说大家在注意我们。不管是不是炒作,也不管是正炒还是反炒,反正都是在宣传你。我们要用实际来战胜一切。

教声乐(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其他问题

声乐训练有三个阶段: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和科学的自然阶段。我们追求的是科学的自然阶段。自然阶段是在没有正式学之前,自己找感觉唱;不自然阶段是指经过训练,打破了原来歌唱状态的自然平衡,在寻求新的平衡中寻找方法;科学的自然阶段是指找到了方法,并且运用自如,最后达到没有方法的约束,不用想怎么唱,不用想支点放哪,不用想通道怎么用,但可以准确地安放支点,正确地打通通道并按照作品内容的需要去充分地表达作品。我们提倡感觉式的启发教学,通过感觉、比喻和假设来启发学生。声乐的教学多少年来都是摸不到看不见的,一会儿找到感觉,一会儿又找不到。这种感觉不具体,用文字很难表达出来。一个人一个教法,而且每个学生的问题不一样,但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解决学生的问题。

支点分中上、中下、后支点、前支点、中支点、大支点、小支点、虚支点、实支点等等,不同支点出现的声音完全不一样。我可以说支点在脚后跟,也可以说把支点放在中山装的第二个扣子上,也可以说放在后面。这些所谓的支点都是假设和比喻,都是平衡和解决字统一的部位、解决音色的部位。把这些部位弄清楚了,出来的声音就好了。把这些支点全放到通道里,发声既科学,又有字,音色解决了,平衡也解决了。我在对支点的使用上还有开贴。开贴也是支点的一种。演唱是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效果,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

教声乐(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1年8月4日 11:01
下一篇 2021年8月4日 11:01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QQ: 8838832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