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来历由来起源介绍)
一、端午节的真正由来:
今年公历的6月14日,即农历的5月初5,是我们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文化习俗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着许多久远的传说,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
大家都知道我们端午节要吃粽子纪念,要赛龙舟比赛,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呢?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了,那就是屈原,而现在端午节由来最普遍认可的传说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相传,楚国大臣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守旧的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不断诋毁屈原,渐渐的楚王疏远了屈原,后来屈原遭谗去职,更是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拥有远大抱负,爱国爱民的屈原在流放中,因为早已看到秦国的野心和楚国的结局,却因被楚王疏远并流放,无力改变,悲愤忧郁,心痛不已,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捞救无果,荡舟江上,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糯米团投入江中喂食鱼虾,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希望这样可以保全屈原的遗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例如屈原投江等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因近代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五月初五有关联,于是人们便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某个历史人物,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是错的,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
端午节,其真正来源本是上古时代,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后来经过历史发展才衍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传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真正的来由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迄今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如今的端午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附录:端午节申遗成功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暂时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消息传来,在中国学术界及民间再度引起轩然大波。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9年10月30日,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主要有赛龙舟(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等习俗。
1、赛龙舟(划龙舟):赛龙舟(划龙舟)是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是很多人划桨的一项比赛。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划龙舟的比赛,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赛龙舟传出国外后,深受每个国家的人民喜欢,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2、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在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人们就开始泡糯米、清洗粽叶、包粽子,以此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3、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挂艾草与菖蒲也是一种标志性习俗,端午节将艾草与菖蒲挂在门前,有招纳百福的作用。
另外,端午节还有其他的习俗,比如:贴午时符、斗草、系五色丝线、佩戴香囊、放纸鸢等等。
端午节的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活动,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