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好用的学习方法?)
小初高,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不简单的,但是有方法可以借鉴。
第一,提前学。
知识是后天习得的,每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基本相差不大,之后的差距是因为所受教育不同才慢慢拉开了。
假设两个人智力等先天条件相同,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也相同,那么大部分情况下,提前学习的那个人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提前学就是抢占了时间,而时间总归是越过越少的,因此,提前学习的那个人总是会先走一步,他积累的知识量、应用知识的经验自然就更多。
在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先天条件相同,但后天积累比你更多的人,没有理由不能走在前边。
这一点,具体行动表现为,抽出周末、寒暑假等部分空闲时间,提前预习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升学节点的时候,效果明显。
第二,学150%。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任何知识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就开始了,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的速度很快,以后会逐渐缓慢。
更不用说,年级越高,所积累的知识点越多,也越容易忘记和混淆。
为了避免遗忘,专家给出的建议是: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个小时后、12个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按照这个节奏重复,就会记得很牢,很难再遗忘。
总是有学生说,“为什么我刚学就忘了”?这确实是正常的。那么,为什么有些学生一直忘,有些学生就可以记住呢?
那些能够把知识点记得很牢固的学生,有花功夫在重复、再现知识点。比如课后复习,遇到不会的知识点就立即翻书查看,做练习巩固。
小初高中的老师,很大一部分教学工作就是在重复知识点,不断加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刷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到了大学,很多人会发现高中学习的东西忘得很快,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老师像以前那样重复教学了。
所以,每次学完新的章节,哪怕你当下觉得自己掌握得不错,也不要大意,记得课后加强记忆和练习。
此外再提醒一点,做习题的时候,一旦遇到不熟悉、模糊的知识点,就马上去翻书翻笔记,当下就弄清楚,别把知识漏洞越积越多,到时候根本补不过来。
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多学几遍,一两次你可能会觉得烦,但是习惯下来,你的底子就会打得很牢固。
第三,最简单的基础知识千万别忽视,要认真对待。
就像建房子一样,基础是最重要的。
很多新的章节,第一部分的内容都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教材为什么会这样设置?
因为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理解的,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需要讲究“可理解性输入”。否则,学生很难懂得这些生硬的知识怎么应用,考试的时候就只能死记硬背了。
举个例子,数学每次讲一个新的公式的时候,开头都会给出一个引子,把公式是如何得来的一步一步讲得很清楚,从1到2到3再到n,最后得到一个通式。
这一个部分因为书本上讲得很细节,学生容易理解,但也总是有人习惯把它跳过,直接去看结论,然后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不可取。其实在数学考试最后几道大题,很多时候就是这么出的,要求学生自己从1推导到n。
所以,不管你有多牛,永远不要忽略最基础的知识点,你越是忽视它,将来它就越可能变成你的短板。
第四,以老带新,尝试拓展。
学习不同章节的时候,有些学生会觉得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大,就把知识点割裂开来学。结果,阶段性考试考得不错,一碰上综合性的大考就歇菜。
学了新的,也不要丢了老的,一边学一边丢,还死不回头的做法,要不得。
知识越学越多的时候,可以找出一条逻辑线,尝试把所有的重要知识点串联起来。做习题的时候,也可以多想一步,有没有更方便、更多样的解答方法,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可以多一份准备和自信。
比如说,政治大题,对于同样的一段材料,可以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多个方面的理论来解释,在阶段性的测试中,题干可能会指定一个方面的知识,但不妨多想一步,如果是应用其他方面的知识点,该怎么解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