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毒有多严?世界上唯一一个将毒品称作“毒”的国家。
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是最早开始禁毒立法的国家,中文是唯一将毒品称作“毒”的语言。
毒品在英文中被称为Drug(药品),在日语中被称为麻薬(麻药),在德语中被称为Arzneimittel(药品),在法语中被称为Drogue(药物)……
从各个国家对毒品的称呼就能看出每个国家的重视程度。网上曾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世界上最危险的三大行为,莫过于在中国贩毒,在美国拘捕逃税,在俄罗斯绑架人质。
虽然是段子,但对毒品零容忍态度,对毒品犯罪行为严厉打击,一直是我国最显著的治安特征之一。
在中国只要从事走私,贩毒,偷运等毒品相关活动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走私海洛因50克或者其它毒品数量大的就会被依法判处死刑。
中国禁毒力度之大,连国外都震惊不已。
1992年轰动全国的平远缉毒行动,三省数千名武警实弹待命,规模大的让美国以为要打仗。
缅甸大毒枭坤沙将毒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但在接受采访时却直言不敢往中国贩卖一克。
此外,除了法律的强制约束,禁毒意识也早已刻进了每位民众的骨子里。
有人网购散粉被亲爹当成瘾君子举报,有人喝药加冰糖,被好心邻居无情举报,有人散步发现奇异花朵立马报警……在中国,就算是小偷入室盗窃发现毒品都会弃恶从善选择报警。
但就是在这样高压禁毒,全民禁毒的状态下,依然有外国毒贩以身试法,在中国贩毒。
最终他们的结果如何?
外籍毒贩在中国贩毒伏法
2014年8月10日,加拿大毒贩谢伦博格在广州白云机场被捕,他因有组织地参与国际贩毒行动,向中国走私毒品222.035千克,其行为极其恶劣,罪行极其严重,构成了走私毒品罪,故被依法判处死刑。
因为在加拿大没有死刑,谢伦博格自恃是外国人,对此判决不服,提出上诉。
事件发生后,引来加拿大政府的强势干预,加拿大外交部长首先对此事进行谴责,声称对谢伦博格的刑罚太重,如果中国一意孤行,将会影响两国关系。
紧接着欧盟27国众多官媒也发文对此指手画脚,将“呼吁”变为“要求”对谢伦博格案宽大处理。
然而在中国境内犯罪,就要承担中国法律后果。对于加拿大和欧方肆意干涉中国内政和司法主权的行为,中方坚决反对,也绝不接受。
毒品犯罪对社会危害极大,是公认的严重犯罪行为,必须对此进行严厉打击。
中国是法治社会,对各国籍犯罪者均依法处理。最终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进行二审公开宣判,维持加拿大毒贩谢伦博格死刑判决。
然而,像谢伦博格自恃是外国人,而在中国违法犯罪的案例并不是少数。
2006年,日本籍男子携带毒品入境,被大连警方当场查获,后被依法判处死刑。日本首相对判决结果表示“遗憾”,请求宽大处理,但并没有任何改变。
2007年,53岁英国人阿克毛从新疆入境,向我国走私四公斤海洛因被执行死刑。
判决后,英国首相亲自向中国方面递交请求书,为其求情。英国政府甚至将阿克毛伪装成精神病人,以此给中方施压要求从轻处罚,但最终,阿克毛还是得到应有的判决。
2014年8月,三民韩籍毒贩在中国从事贩毒活动被判处死刑。韩国政府向中国请求免除死刑遭拒,结果维持终审判决。
……
在中国进行毒品犯罪,就要承担犯罪的法律后果,就算是犯罪者本国的领导人出面也不好使。
因为中国人民对毒品的痛恨和政府禁毒的决心,不容任何质疑。
为此网友戏称:外国人敢在中国贩毒,耶稣来了也保不住,中国法律说的。
那么中国为什么对毒品要零容忍,进行如此严厉的打击呢?
惨痛的历史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在高压禁毒的背后,是中国人民永远的伤疤,是所有人都不能忘怀的共同民族记忆——鸦片战争。
鸦片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在清朝早期其危害性就已经显现。
1729年(雍正七年),清朝廷颁布了中国史上也是世界史上第一个禁鸦片烟毒的诏令——《兴贩鸦片及开设烟馆之条例》。
该诏令规定:“不许种植,贩运鸦片”,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鸦片泛滥并没有因此禁绝,反而愈演愈烈。
为了超高收益,英法等列强将鸦片从海外源源不断地走私到中国。
“烟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
鸦片不仅严重烧毁了国民的健康,也烧毁了国家的富强。
人们吸食鸦片后面如菜色,骨瘦如柴,一副赢弱枯槁模样。但鸦片上瘾极大,为了那一口欢愉,无数人还是栽了进去。
就算是吃不起饭的穷苦贫民在吸食鸦片上瘾后,也会想尽办法的筹集毒资,甚至贱卖妻儿。无数家庭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巨大需求下,大量土地种植罂粟,粮田锐减,出现严重饥荒,更重要的是大量白银外流,造成国贫民弱的局面。
为了扭转局面,消除鸦片烟毒的危害,中国进行了长久而艰苦的抗争。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当众销毁鸦片,打响了中国禁毒第一枪。
西方列强借此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投降和屈辱纷至沓来。
鸦片烟毒更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肆虐成灾,从1839年的2700吨的贸易量在1879年达到了惊人的6800吨。
当时任何行业可以说都跟鸦片沾染上了关系,俨然形成了种植,制作,运输,销售,购买的产业链。
国家积贫积弱的源头皆是因为鸦片烟毒。
新中国成立后,禁烟禁毒就成为了政府和民众的头等大事,为铲除其带来的危害,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禁毒运动。
1950年2月24日,政府出台《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自通令颁布之日起,全国范围内各省市立即行动起来,从禁种,禁售,禁吸等源头斩断鸦片,烟毒。禁种罂粟,查封烟馆,收缴毒品,捣毁贩卖毒品窝点等等。
取而代之的是,养护耕地,发放粮种,加大禁毒宣传,建立戒毒所,资助戒毒者,有偿回收百姓手中毒品……
短短三年时间,在中国百余年的烟毒泛滥基本被禁绝,堪称世界禁毒史上的奇迹。
然而只要毒品还存在,带来的伤痛还在,我们就必须永远与毒品划清界限。
和谐社会的毒瘤
放眼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毒品种类日新月异,早已不是传统毒品,而是体积更小,刺激更强更易上瘾,危害程度更大的新型合成毒品。
它们大都来自边境,海外,例如“金三角”等毒源地。
新型合成毒品摧毁的不仅是个人健康,还有为了筹集毒资,贩卖毒品而衍生出的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
“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日不止。”这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真切切付出的实际行动。
百年前,我们国家因为鸦片烟毒可以说是经历过切肤之痛,百年后绝不可能让毒品再次在中国大地上泛滥。
为此在和平年代,衍生出一批批为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国家安定繁荣的缉毒警察。
从2017年至2020年,我国累计破获毒品犯罪案件39.7万起,缴获毒品278吨。而这些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每位缉毒警察的冒死付出。
当我们感叹电影中出现的生死突击,枪战围攻多么激烈时,却不曾想这都是缉毒警察们经历过的真实场景。
和平年代,缉毒警察是最危险,牺牲人数最多的警种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缉毒警察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过41岁,比正常人均年龄低了32.5岁。
然而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警察生前隐姓埋名,死后墓碑无名,他们的一生似乎都在“黑暗”中度过。
但即使是这样,为了让更多的人生活在阳光下,一批批缉毒警察还是前赴后继地奔赴到了缉毒最前线。
每一克在中国贩卖流通的毒品,每一分花在毒品上的钱都是射向缉毒警察的一发发子弹。
想到他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纵容毒贩犯罪?就能明白我国到底为什么要高压禁毒,严厉打击毒品犯罪。
远离毒品,严厉打击毒品犯罪
因为危害国家繁荣安定的是毒品,因为损坏健康,让人家破人亡,做出极端犯罪行为的是毒品,因为让人民英雄流血的是毒品,因为万恶之源是毒品……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坚决对毒品说“不”,不吸食毒品,不从事毒品相关犯罪活动,不让英雄受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