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中华名人系列。
今天我们来看看,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
生于约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233年。
战国末期韩国人。
韩非出身于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自幼聪明过人,与李斯一同师承荀子。
他长于写作,却不善言辞。
韩非曾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的建议,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能、赏罚分明。
但是韩王不为所动,韩非只好退而发愤著书立说,写成包括《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55篇作品、10余万字的《韩非子》。
他的书流传到秦国,秦王赢政读罢,拍案叫绝。
为了得到韩非,秦王于公元前234年发兵韩国,昏庸无能的韩王只好交出韩非,以保得自己的一时平安。
可是韩非在秦国还不到一年,就被李斯等人陷害致死。
韩非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思想家,也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理论家。
他的思想涉及广泛,包括政治、法律、哲学、社会,财经、军事、教育、文艺各个领域,为秦始皇实施中央集权、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来源于荀子、商鞅、申不害和慎到,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把战国前期的“法”“术”“势”三家思想结合起来,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三者之间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制思想体系。
他认为,只有实行法制才可以顺利地推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只有统治者掌握了政治上的权势,才能推行法制;
有法有势而无术的话,统治者就会大权旁落,利益受到损害;
有术无法就不能有效地推行政令,国家就不会富强。
韩非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他主张统治者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可因袭旧法, 墨守成规;
他还主张论功行赏,提倡“耕战”。
他认为国家富足要靠农民,抵抗敌人要靠军队,耕战政策是国富兵强的根本;
他认为君权集中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要求定法家于一尊。
他激烈地批判和攻击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特别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儒家和墨家。
韩非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君臣的关系是当时社会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处理好这对矛盾是关系政权安危的头等大事;而国君和人民的关系也是对立的矛盾。
他抛弃仁义,主张国君对人民必须实行强制,用刑罚镇压人民是最有效的手段;
他还认为由于利害的不同,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君民等等,不管是哪种人群,和对立的一方都存在着矛盾。
通过《韩非子》,我们能看出韩非也是一位语言文学大师,他用恢弘的气势、透彻的说理、华美的文采,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等。
客观、翔实、丰富地反映了先秦时代的社会面貌。
他的著作堪称先秦的散文巨著之一,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