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等,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按照历法,农历十二月如为大月,一个月有30天的话,除夕又可称为“大年三十”。
除夕是怎么来的?
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
民间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村庄去找吃的,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一位七八岁的孩子说,他有办法除掉夕。他让大家多砍些竹节带着,在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子夜,夕来了,那个孩子让大家往火堆里扔碎竹节,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吓得夕掉头鼠窜。
从此,每年腊月三十的夜里,大家都齐聚一堂,放爆竹,贴门联,一起守岁。
除夕有这些习俗
除夕白天,人们开始准备做年夜饭的食材,布置自己的家,将春联、窗花、年画依次贴好,窗户、门楣还要贴上福字。有的人家会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
除夕还有一项重要仪式,就是祭祖,形式各不相同。人们多半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表示慎终追远之意。
在一些地方,小年时送到天上去“言好事”的灶王爷,也需在除夕“迎回来”。
整个除夕夜都是灯火通明,人们辞岁守岁,等待新年钟声敲响。
对孩子们来说,最开心的就是收压岁钱。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小孩们一起向长辈道声“新年快乐”,讨要红包,也是其乐融融。
年夜饭吃什么
在各项年俗中,年夜饭是重头戏——热菜、凉菜、美酒……年夜饭多半是本地家常菜,南北略有不同。北方一般吃饺子,南方不少地方会吃年糕。
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蕴,吃年糕则是象征“年高”,期盼来年过得更好。
不管南方北方,年夜饭的席面上基本都会有鱼,熏鱼、腊鱼、清蒸鱼、红烧鱼……取的则是“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的好彩头。
无论吃什么,都是表达对好运的期盼。
旧岁到此夕而除,
明日即另换新岁。
除夕到了,
在外忙碌一年的你,
到家了吗?
今天,请把时间留给家人,
跟父母吃顿团圆饭,
陪家人看看电视、聊聊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