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苏区根据地的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另有河南、四川、湖南等地区的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也开始从各根据地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这场历经两年,跨越十几个省的长征之路,红军从刚开始的8万6千余人,到结束之后却仅剩六千人,那么其他人,都去了哪?
(红军长征的图像)
一、红军被迫离开苏区根据地
1933年的9月,国民党军沿着中央苏区的边界,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当时蒋介石天真的认为,这是与共产党人的最后一战,不仅调集了100万军队,还有从美、德、法三国购买的150架作战飞机。
除此之外,此次围剿,蒋介石自任总司令,在政治上推行“保甲制”与“连坐法”,还对苏区根据地的经济、交通加强控制,而军事方面上他则推行堡垒政策。
(反围剿斗争中的红军战士)
在他的指挥下,国民党的军队采取合围之法,并以守为攻,对苏区的红军乘机进剿,反观中央苏区这边,因为博古与李德的错误指挥作战,导致红军屡战不利,苏区根据地也逐渐缩小。
而江西广昌,可以说得算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1934年4月10日,国民党军集结了11个师的兵力,向广昌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红三军团的战士,在阵地上已经坚守到了第15天。
如果此时指挥作战的人是毛主席,他肯定是打运动战,以运动防御的方式,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但可惜的是,毛主席这时已经没有了军事指挥权,而作为军事顾问的李德,并不认同他的作战方针,到了4月下旬,固守广昌阵地的红三军团,几乎伤亡殆尽。
(广昌保卫战)
在李德、博古的战略部署下,已经连续苦战近十个月的红军,在之后的日子开始了更加艰难的防御作战,特别是高虎脑一战,敌军的数千发炮弹,几乎把红军阵地化为一片焦土。
大量的红军官兵阵亡,让此时的中共中央,意识到固守中央苏区,必然是一条死路,失败是迟早的事。
其实1934年的五月,中共中央就已经开始考虑,在危急的时候进行战略转移,其间还成立了博古、李德、周恩来最高三人团,由他们负责筹划部队秘密转移的工作。
同年的7月,由寻、乐、粟三大将才领导的红七军团三个师,总计6000余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然而在敌人强大的围追堵截中,红七军团艰难转战,其主力损失惨重。
(作战中的红军战士)
1934年十月初,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兴国、宁都一线,也相继失守,随着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势越来越严,苏区根据地已经全面陷入被动的局面,为了摆脱绝境,中共中央决定提前战略转移。
10月10日的晚上,在江西南部与福建西部交界的丘陵中,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集结完毕,分别是红一军团、第三、八、九军团、外加上军委两个纵队,以及掩护大部队撤离的第五军团,中央红军转移部队人数应为86859人。
正是这样一支,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其中14岁至18岁战士占80%比例的特殊队伍,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远征。
(红军长征路线图)
二、长征路上的四道封锁线
为了消灭红军,敌人在我军远征的路线上,布置了四道封锁线。
第一道,便是由国民党上将陈济棠领导的粤军,在赣南的桃江一线设下重兵,第二道封锁线,则是由蒋介石的嫡系军薛岳,在粤北至湖南的韶关仁化一带设下阻拦。
第三道,在湘粤边,之后敌人又在湖南湘江设下第四道封锁线,另一边,中央红军需要从雩都南渡贡水。
按照三人团的部署,红一、九军团,与红三、八军团形成左右之势,把指挥机关两翼给保护得严严实实,另有一、二纵队居中,而红五军团则担任后卫。
(红军长征)
作为开路先锋的红三军团红4师,刚开始还算顺利,可在江西一带,却与粤军发生了冲突,红4师虽然把敌军打跑了,但作为师长的洪超却不幸中弹身亡,他是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级军官,其结果实在令人痛心。
赣南的第一道封锁线被红军突破,在25日红军大部队渡过桃江,接下来就是乘胜追击,赶在蒋氏嫡系军到来之前,突破敌人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
可此时的红军却行动缓慢,只因李德、博古等人不愿意放弃,转移队伍里的兵工厂、印刷厂、印钞机,以及医疗器械和桌椅板凳等重物,而且光是负责带这些东西的挑夫就有1000多个。
这样一支笨重的队伍,其路程一天也走不了二三十里,但好在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尚存在漏洞,因此红军趁着敌方的弱点,快速突破第二道防线,接着红军又一鼓作气,从敌人防守的郴县、宜章、良田间打开缺口,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红军与敌人对战)
虽说我军顺利通过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但也代出了代价,因为队伍行动迟缓,在前三道封锁线上,红军战士分别减员3700人、9700人、8600人,其人数损失2.2万人。
与此同时,当蒋介石得知中央红军连破三道防线时,连忙召集部下订制新的围歼计划,构筑起第四道封锁线。
他们准备依托天然屏障湘江天,并调集中央军和湘军,再联合粤、桂两军,四路大军协力包围红军于湘、漓两水以东,形成一个口袋阵。
面对敌人的精心策划,以及难以想象的天险,让此时红军在湘江转移一战,已经完全陷入被动局面,因此军革军委决定将中央红军分成4个纵队,兵分两路渡湘江继续西进。
(湘江战役路线图)
湘江是中央红军去往湘西的必经之路,可这样的一道天险却让红军付出惨重的代价,1934年的11月27日,到12月1日,红军与国民党军在湘江激战了5个昼夜。
战役之惨烈,使湘江的水都被红军战士的血给染红了,最终我军以3万余人的牺牲,突破敌人设下的第四防线,也粉碎了蒋介石想把我军于湘江边全歼的阴谋。
这场悲壮的血战湘江,有一支堪称绝命后卫的部队打得尤为惨烈,它就是红五军团的第34师,为了争取时间让大部队通过湘江,这支临危受命的红34师,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
从师政员到团政员,再从团长到普通的红军战士,整个红34师5000余人,几乎全部牺牲,在那条被血染红的湘江边,红军战士们的遗体遍布四周,自此那句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流传于当地百姓。
(红军通过湘江剧照)
三、红军顺利会师,却只剩下六千人
湘江战役使工农红军人数,由过江前的6.4万人,其折损红军战士过半,损失超过3万人,不过也是因为此次战役,让中共中央意识到“左倾”指挥的危害,
于是,之后的遵义会议上,毛主席于民心所向重回军事指挥层,他与周恩来、王稼祥成立三人小组,指挥红军接下来的转移行动。
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于赤水河畔红军战士们放开手脚大干,一打土城,四渡赤水,而后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等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在那场飞夺泸定桥的战役中,红二师4团的22名突击队员,面对只剩铁链的泸定桥,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与子弹,攀着铁索冲向火力全开的敌军对岸,为险境中的同志们杀开了一条血路。
(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
据幸存下来的红军战士回忆,当年长征路上每打一仗下来,伤亡人数总是以党团员负伤的人数为多,有时甚至占到一半人数,而其中的430余人为营以上干部,师级以上的干部人数也有80多人,军级以上干部有8人。
1935年的6月8日,敌军在芦山、宝兴一带设置防线,意图阻止我军北上会师,但中央红军靠着自身钢铁的意志,一举突破了敌人的防线,进入长征路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并且在北进途中,顺利会师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
(红军爬雪山图像)
随后召开的毛儿盖会议,中央决定北上,于是红军开始进入草地,据相关资料记载,长征路上每走的1公里,就有3到4名红军战士牺牲。
可以算是平均每走1天,就有200余人献出生命,特别是环境恶劣的雪山和草地,平均1公里就牺牲了近100人的红军将士。
长征路上,面对敌人的炮火,有着数不清的红军战士倒下,在那漫漫征途上,工农红军也从刚开始的8.6万余人,到后来抵达陕甘根据地,红军人数却只剩下六千人。
长征途中,不仅有红军战士的牺牲,还有沿路的人民群众,他们自己忍着饥饿,只为省下食物,给红军提供生活物资,结果在帮助红军的同时,却也遭到国民党军的残杀。
(红军过草地图像)
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红军最终才能完成长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长征是一条条烈士身躯铺就之路。
现如今,昔年的长征故地,早已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成了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但如果没有革命先烈的付出,又哪里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