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李佳琦回归直播快两个月了,有人说李佳琦低调了不少。
他不再用“人间唢呐”让消费者“买它买它”,而是一再提醒大家“理智消费,快乐购物”;
“最低价”的宣传词也几乎不再出现,还大力扶持助播团。
但就算如此谨慎,前段时间还是差点出了大问题。
当时,直播间正在卖一款儿童水杯,有蓝色和粉色两种颜色。
李佳琦的女助播在推荐时,理所当然地说:
“男孩子选蓝色,女孩子选粉色。”
话音刚落,李佳琦深感不对,立即补充说:
“没关系,小孩子喜欢什么颜色就买什么颜色,不分男女。”
可助播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的意思是,男生拿粉色有点……不可以。”
言下之意,男孩用粉色会有点“娘”。
毕竟,在很多人眼中,颜色是与性别捆绑的,男性喜欢冷色、女性喜欢暖色被当成一种共识。
对此,李佳琦有些不悦地说:
“尊重ta的喜欢,男孩也可以用粉色,女孩也可以用蓝色。
“你要尊重所有人的喜好。”
虽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让李佳琦再度圈粉。
而这也正是大家喜欢他的原因。
足够真诚,永远都尊重每个人的感受。
之前,李佳琦被几名保安护送着去直播间时,一名保安无意识地用手挡了一下路过的行人。
虽然由保安护送出行并不奇怪,可李佳琦却第一时间发微博致歉:
“对不起,我只是一个带货主播,不该因此打扰到别人的生活。”
图源:微博@李佳琦Austin
细微之处见人品,这个宝藏男孩总让人觉得暖心。
生活中的他是个条纹控,在直播间也常穿条纹衣服。
可当直播间有人留言,说条纹衣服晃得自己眼睛不舒服时,李佳琦当即便去换了一件。
有人怪对方太小题大做,李佳琦却郑重地回应:
“我们应该去理解每个人的需求和喜好。”
的确如此。
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两个接受程度完全一致的人。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
“别有改变别人的念头。
“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可生活中,总绕不过一些将“我以为”强加在对方身上的人。
综艺《王牌对王牌》有一期节目,王子文一组抽到了《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题目。
大家商量后,决定用“你追我跑”的场景来演绎。
当贾玲准备饰演被追的女孩时,王子文却以“贾玲太胖,不符合女孩人设”为由,将贾玲直接Pass,还说另一个更瘦的队友更合适。
虽然最后贾玲以自黑的方式圆场,但王子文的态度却让人很不舒服。
节目播出后,不少观众表示:“王子文太过自以为是。”
记得有人曾说:
“相对于喜欢,我更在意尊重。因为喜欢很多时候来自表象,而尊重却源于本质。”
而很多人恰恰缺乏了这份尊重。
他们习惯用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的处事原则。
殊不知,价值观是用来自我约束,而不是去绑架别人的。
本末倒置,往往容易被反噬。
比如《奇葩说》中有一位学霸辩手,惊艳出场却潦草收场。
她大学保送清华,硕士毕业于哈佛。可这么一个满分姑娘,却总缺些观众缘。
图源:微博@许吉如Jiru
原因是她一张口辩论,便是强势地说教。
用网友的话说:
“她太像小学班主任面对差生的姿态了,高高在上。”
也许在她征战考场时,试卷都有标准的正确答案。
但在生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对错之分、高下之判。
也不存在哪一种选择更具有智慧,都不过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抉择罢了。
以自己的标准,去置喙别人的选择,冒犯到别人不说,也会给自己招黑。
反之,节目中李诞虽被网友评价为“其貌不扬”,但赢到了最后。究其原因,便是他能懂得尊重别人的三观。
做选手时,即便不认同对方辩友的观点,也不会嗤之以鼻;
做导师时,听到不认可的观点,也会试着去理解。
这种包容,自然让他赢得了更多人的好感。
其实,很多人能顾忌别人的感受,并不一定是他历经了人生百态所以感同身受。
而是他们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共情。
《我家那闺女》节目中,很多大龄女性都谈到了自己的困扰。
主持人提到在职场上的差别待遇,说公司高管列表中,会对女性的名字特别注明性别(女),而男性就不会。
图源:节目《我家那闺女》
话题度很高的吴昕,每次出镜也会受到质疑。
似乎未婚成了她的原罪。
图源:节目《我家那闺女》
每当此时,何炅虽为男性,却总能理解她们处境的不易:
到了适婚的年龄还没结婚,并不等于失败。
我们应该探讨出更多的幸福生活方式。
在这种年纪却未婚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过得很好。
的确,遇到合适的人,两人三餐四季能够温情脉脉,可一个人的风景也不等于单调。
正如康德所说:
“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理解,是化解人与人之间差异的良药。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曾讲过一段真实的经历。
他偶然间撞见一位父亲在医院里偷钱。
当时医院已经为他们减免了一部分手术费,按理说他本不该如此。
可陶勇震惊之余,并没向他投去鄙夷之色。
因为他想到这位父亲,为了救身患白内障的女儿,变卖了所有家产,还辞职全心照顾。
若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他又怎会轻易行这种偷鸡摸狗的事。
正是这种体谅,保全了这位父亲仅存的体面,没成为绝望时的最后一根稻草。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这样一句话: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在极度匮乏和相对富有间,便存在着千差万别的选择。
而我们要学会的,就是试着打心底去尊重每一种生活。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
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个高赞回答说:
大家给自己设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
女生必须怎样,男生必须怎样。
可去过很多地方才发现,男人穿裙子、女人胖胖的也很好,乞丐也会弹小调……
见得越多,越能理解别人的差异与不同,心中的偏见也会越小。
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便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见得足够多、看得足够远时,便会意识到,人生并非只有一种活法。
这份懂得,不仅能让我们与自己心中的纠结和解,更能很好地经营一段感情关系。
大多情况下,无论友情还是爱情,在分道扬镳时,经常会说一句话:
“我们的价值观不同,无法共融。”
然而,不同的价值观是用来畅谈的,用以让我们可以分享到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和观点,而不是拿来否定的。
历史上的庄子和惠子,一个专心搞文学,一个钻营官场。
虽然庄子不理解惠子为何要困于官场,活得不洒脱;
惠子也不明白庄子为何如此清高,一点都不追求物质。
可他们并未否定对方,反而成了一对知交好友。
试想一下,若这种差异放到我们与朋友之间,有没有可能会是争执得面红耳赤或是相看两厌的结局?
如果会,还请慎思慎行。
能遇见彼此已经是一种运气,又何必再用“三观不同”的戒尺,去人为地划定鸿沟呢?
一直很喜欢《你一生的故事》里的一句话:
“成熟意味着看到差异,但又意识到差异并不重要。”
是啊,差异其实真的没那么重要。
毕竟我们以为的正确,未必就真的正确;
我们以为的好,也可能会让对方为难。
人生中很多事并不是非此即彼,很多情况下,都是可以彼此包容、互相共通的。
不好为人师,不对别人的选择指手画脚,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是尊重他人,也是一种自我修养。
更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活得更舒适自洽。
共勉。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行动Daily(ID:gh_6cf2cef1629d),想要改变,就开始行动!每早8点,行动君带你与300万小伙伴一起阅读美文,体味人生,遇见更好的自己。本文图源: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