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是什么 花呗怎么用(花呗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2014年,花呗正式推出,被视为蚂蚁集团“重要的里程碑”。同样重要的还有担保交易、快捷支付、余额宝、二维码支付、芝麻分、蚂蚁森林等等。然而相比其

2014年,花呗正式推出,被视为蚂蚁集团“重要的里程碑”。

同样重要的还有担保交易、快捷支付、余额宝、二维码支付、芝麻分、蚂蚁森林等等。然而相比其他“里程碑”而言,花呗因其消费贷属性引发了更多的负面争议,特别是近期。

花呗是什么 花呗怎么用(花呗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花呗是个支付工具

花呗自推出以来,就被视为信用卡的竞争对手。通常情况下,信用卡拥有更长的免息期,而花呗则无条件免年费。

在使用角度来看,大家都知道二者是个付款工具。但到了“算钱”环节,花呗更容易先被当作“贷款”产品看待,且用来对标银行系的消费贷,而非信用卡。

在最低还款后,花呗按照日息万二到万五起息(大部分万分四左右),折合年化利率为7.2%-18%。因为许多银行消费贷年化在10%以内,最低甚至可以压至5%左右。基于此逻辑,有人认为花呗属于“高利贷”,希望它也能把年化降至银行消费贷水平。

为什么信用卡通常不会被如此定义或要求降息?即便在信用卡免息期过后也存在万五、折合18%的年化,即便花呗的年化与信用卡相当甚至更低。

首先,围绕信用卡运营,银行采取积分玩法,积分可用于兑换礼品、免息期权益等等。“悠久”的发展史及积分系统,使信用卡成为全球范围通用的信用支付形式,其“工具印象”比贷款本质更显眼。

然而事实上,花呗的工具属性并不弱,其支付受理范围已相当广泛。再比如今年推出的“芝麻go”玩法,同样重在展示其工具的身份。

简单来说,通过花呗和芝麻信用的能力组合,“芝麻go”用户可享受先用后付、无押金会员卡等福利。所谓无押金会员,核心是用户如已获得优惠超过会员费,或完成履行约定任务则只从花呗扣除会员费;如未达到,则不收会员费并扣除已享优惠。理论上这是一种可以闭着眼开通的会员卡,可让消费者“永不吃亏”。

综合考虑支持场景和“芝麻go”等配套设施,花呗已是最工具化的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在中国当前的移动支付环境里,其工具属性不比信用卡弱。

其次,许多信用卡用户均可做到免息期内全额还款,或借助于POS机等设备,通过付出少量手续费来实现此目的。既然都能在免息期内“解决战斗”,后面的利息也就无从谈起,无息贷款,热烈欢迎。当然花呗同样存在免息期,只是普遍缺少套现的还款手法,全额还款,全靠自己。

即便如此,花呗在免息期内全额还款的群体不在少数。作为多信用卡、花呗的双重用户,小编一直都将“抠门”进行到底,几乎没有为此类信用支付产品付过利息。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对网民消费信贷使用情况进行了一轮摸底调研。该调研显示,半数以上网友表示日常有使用消费信贷、信用支付类服务的习惯。此次调研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网民和多家从事消费信贷的企业及机构,调研群体也涵盖60、70、80、90后等多个年龄段,其中有超九成用户在使用花呗。

而在使用花呗的用户里有七成以上人表示会按时还款,换言之,他们使用花呗从未付息,大部分人看上的还是免息期。

对用户来说,信用支付产品的免息期可起到缓解消费压力的作用,疫情期间,这一价值尤为明显。再往高级点说,免息期能使得现金流更为健康,使用花呗进行消费,将更多空余资金投入余额宝,就是个简单的例子。

不过免息期、信用支付的存在,某种程度也助推了消费主义盛行,“我无力抗拒,特别是夜里”成了不少易上头消费者对信用支付产品的控诉。

当然,消费主义的盛行是个庞大的话题,不尽是信用支付产品的锅。因为这个原因,都给信用支付产品广告打上马赛克,似乎也不太好。

花呗其实没有很赚钱

接着上面的调研。

在选择非全额还款的三成涉及产生利息的用户中,又有超过五成以三期分期为主,而三期分期对应的实际手续费为2.5%。目前花呗账单分期有3、6、9、12四个种类中,期数越长,总手续费也越高。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花呗的平均额度只有2000元,并且还有超30%的用户额度在1000元以下。参考信用卡持卡人的说法,花呗阵营里存在大量“菜卡”。顾名思义,“菜卡”指只能适合买菜用的信用卡,泛指那些额度过低,普遍额度只有500元、1000元,不能满足大额消费的信用卡。

换言之,花呗和信用卡一样存在大量“付钱不付息”的用户之余,其账单厚度、分期率亦没有想象中丰满。同时其人均额度还相对“迷你”,存在大量“菜呗”,全额还款,问题不大。

这样一来,从单个用户角度来看,花呗似乎并没有很赚钱。对大量用户来说,其实际的使用成本并不像年化利率那样高。

按照“贷款驱动”的思维出发,蚂蚁集团全年营收其实远不及大型银行,即便它有10亿用户,即便其中有5亿是消费信贷用户。从赚钱能力来看,蚂蚁集团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19亿元,而工行、建行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498亿元和1376亿元。

花呗还是个“科技”产品

当然,这种类比并不合理。

在底层逻辑上,蚂蚁集团微贷业务与传统银行贷款业务存在本质区别。数据显示,蚂蚁集团微贷科技平台98%的信贷余额均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实际进行贷款发放,或已经完成证券化。可以说,花呗并不直接从贷款的生意中赚钱。

蚂蚁集团IPO在即,许多投资人关注的所谓“很赚钱”、“堪比印钞机”的贷款(微贷科技)业务,从赚钱能力来看距离大行仍然很远。毕竟花呗的主要营收并非来自少量用户的高额利息,而是通过规模效应实现。

什么是规模效应?用小时候的思维来理解,就是那个“要是每人给我1毛钱就好了”的美好愿望;用我妈的思维来理解,就是“薄利多销,细水长流”;用蚂蚁集团的方式来理解,就是科技能力。

“科技”属性是花呗可以规模效应的根本。我们不妨将所谓的“微贷科技”拆开,不再过于关注蚂蚁集团能从“微贷”中赚取多少钱,而是落脚于实现该业务的“科技”或许更加有趣。这可能是个观察花呗,乃至整个蚂蚁集团的更好角度。

除了让花呗规模足够巨大,“科技”能力也让它具备与芝麻分、余额宝、二维码支付等能力和产品结合的可能。这样一来,蚂蚁对它的期待便不再是单一利息,而是有了更多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AndyAndy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3年2月8日 10:52
下一篇 2023年2月8日 11:01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QQ: 8838832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