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于2022工程设计资质标准意见稿的反馈(最终稿)》

工程设计资质新标于2月25日向全社会征询意见,与历年资质标准相比,在资质级别、勘察设计工程师注册执业范围和各行业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主要设计师岗位人

致敬Active 不装经,首先看一下文章深表认同,文章在下—-

首先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组老师问好。

工程设计资质新标于2月25日向全社会征询意见,与历年资质标准相比,在资质级别、勘察设计工程师注册执业范围和各行业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主要设计师岗位人员配备上变动巨大。尤其是建筑业给排水、暖通、供配电三个设备电气专业配置上恢复职称评审,取消注册执业。出发点据说是为了打击证书挂靠,同时纡困设计院、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等工程设计市场主体,减少其成本开支。也有同行认为这是响应国家放管服的政策,等等,同行之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反响很大,而且各个专业的同行都一致表达了该提案值得商榷的呼声,毕竟水暖电三个专业从设计理念和过程,标准规范结合的深度和提资的必要性,以及在整个工程设计行业和设计组中的地位,都非常接近。如果说建筑结构是灵魂骨架,设备和电气专业就相当于神经和血液,作为工程技术层面的主要支撑,缺一不可。

有鉴于此,作为一名自注册第一日就坚决遵守建筑法相关法律法规,恪守协会从业人员自律,证随人走,注册单位与社保唯一且合一的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基层执业人员,从个人事业和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特此向长期关心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行业设计师和负责人注册制改革的领导和老师作一些反馈。

就上述提及的出发点而言,很多同行的意见反馈都着重围绕这些展开,比如一刀切地取消和弱化资质准入,无法彻底打击和根治挂靠,毕竟挂靠现象不单在设备电气专业存在,也并非设备电气专业现象最严重。基本上,由于行业需求与实际考试通过人数之间存在巨大缺口,且在近十年的过渡期内,仍然有大量应试者多年无法通过,但又不能降低考试标准,矛盾在各个专业都普遍存在。原本想通过过渡期的完成,逐步向注册会计师等注册制度成功落地的行业靠拢,逐渐与NCRAB、RIBA等市场准入制度接轨,但是房地产这个集中了大量工程设计市场主体和执业人员的行业不景气,使得过渡暂时出现了困难和瓶颈。我们多数同行认为,任何行业都是有周期,有波动的,但是如果因为暂时的困难取消注册执业制度的推行,对工程设计质量安全的保证、市场主体的合法竞争、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工程经济与产业科技的协同发展,等方面造成的不可逆打击,相比强化注册执业、加强执业监管尤其是以社保联网作为手段实现行业自律条件下的单个行业从业人员大洗牌引发的阵痛,两者比较起来,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而言,前者的弊端是不可控的,职称评审的诸多诟病重新泛滥程度是无法度量的,行业的深远影响也极可能因为企业恶性竞争和竞标导致失调的。当行业缺少制度约束,企业的经营成本相较占行业产值几十万分之一不到的注册资质费用,反而是会放大的,不仅无法为企业纡困,甚至还会让大院无节制地并购小院四处开分院,平均一个注册人员年完成项目总数令人不敢置信的现实局面更加泛滥,市场主体之间的挂靠对行业的伤害更致命,因为其间的垄断、恶意围标、对口竞标等因素是工程经济腐败的温床,甚至会导致资产流失和分配不合理,同时行业技术水平停滞不前。

以上是观察同行围绕取消注册执业的几点管理层面的意见展开的反馈。我主要立足设计和管理工程细节,就工程设计的学术要求和一些实质性的业务问题展开反馈,进一步结合双碳目标新型电力系统网架特性下各用能行业的专业设计面临的挑战,以及结合节能环保、“三重压力”下基建和新基建工程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制度投入与约束,谈一谈落实注册执业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望领导拔冗一览为谢为盼。

一、施行注册执业制度的意义

自启动注册执业制度以来,我国相继在各个与工程质量与安全强相关的领域,推行高标准广维度深层次的专业基础理论考试和专业执业资格业务考试,通过这一公平公开公正的业务水平考核手段,一方面厘清了各个专业领域的主要规范标准以及继续教育方向,借由规范标准更新与工程设计施工实际发展进步即时联动,全面迅速地提升了工程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学习氛围。一方面通过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工程设计施工从业人员和市场主体的执业注册和招投标制度纳入法制框架,逐步实现对传统职称评定和对口单位招投标诸多诟病的整治,尽管推行阻力极大,但取得的成效还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水平和交付能力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注册制推行的中期,随着设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现场施工的规范,设计施工一体化被提上日程,很多企业依靠人才优势做大做强,尤其是那些经过事改企走出来的公司乃至上市公司,其经营管理理念正逐步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向专业负责人的权责一体,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局面全面过渡。涌现出很多交钥匙工程,精品工程。工程设计施工的效率、质量、安全水准一步迈向国际前列,基建狂魔的名号既是对我国工程建设规模的肯定,也是对国标与国际诸多标准接轨,对工程设计施工能力的肯定。通过注册执业制度的落实,和国外对我国执业从业人员和制度的肯定,我国在海外市场的招投标无往而不利,在这方面,人才的规范化管理是品牌得以打出去,得以获得广泛认可的取胜之道。在这个大好趋势下,弱化注册执业资格,尤其是在建筑业甚至取消对水暖电等配套专业的准入和执业制度,会否让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下降,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2.以供配电为例,自从注册执业以来,通过专业考试这一交流沟通平台,一大批业界专家名宿走向前台,向全体设计同行答疑解惑。比如已故的王厚余老先生,作为IEC归口负责人,在电气等电位联结、各系统的接地和漏电保护等与电气安全和火灾报警密切相关的设计领域,推广了IEC规范,尤其是向国内同行介绍了国外IT系统,使得我国供配电设计从业人员很快兼容了IEC规范,可以想见国外业主在于中国设计施工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面对中国注册执业人员的执业技术水平和兼容度,是不是很放心。如果没有注册制这一契机,我国的供配电从业人员设计习惯和视野不会在短时间变得开阔,整体水平也不会得到迅速提升。这只是一个例子,在剩余电流和相关保护电器参数整定等诸多标准和规范点,国标都借由注册制的标准规范更新,与IEC规范接轨或者设计理念上兼容。

3.注册执业制度对设计能力水平的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了设计师从原来的闭门造车转向行业论坛学习平台专业自媒体的全员交流,如果没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标准规范框架,我们知道完全的各执己见是很难达成一致的,注册制的一个好处就是,任何专业点的讨论都指向标准和规范,包括国标行标和国际标准,我们看到国标的制订越来越多地取代行标,越来越多地与IEC规范结合,尤其是强电与电力行业标准交叉的部分,国标的更新效率是很快的,也就是说经由实际设计施工注册人员的讨论与国标更新联动,以供配电为例,一个跨行业跨专业的专业标准规范框架正在形成。这一良好的趋势一旦经由注册执业准入的倒退被隔断,学术上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4.水暖电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与消防、安全、建造师等其他注册人员在设计理念和实务上有着很大甚至本质的不同。拿供配电来说,前者主要基于电气基础理论和学术讨论,后者更多的面向施工和验收,在火灾自动报警等业务交叉领域,前者是先发的,基础的。一个好的工程是设计出来的是按图施工做出来的,不是验出来的。注册执业对设计人员的认知广度维度提出了相当的要求,其资格考试涵盖面和知识深度是后者无法想象的,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设计质量,保证设计隐患的规避。5.供配电注册考试引入了大量电力和电气自动化控制的相关从业人员,在传统的CAD设计基础上,这些新加入的血液为供配电设计带入了很多新型设计理念,这些人员在掌握CAD平面设计的同时,为供配电工程引入电力仿真和Eplan,PLC嵌入式设计套件等,进一步深化了设计深度和工程经济业务粘合度,拿Eplan来说,其三维制图和工程经济核算细化能力和效率是传统CAD不能比拟的,一个专业的学术进步必定是向相关专业学科的不断拓展,也唯有如此,才能带来精益设计,高附加值设计,才能让行业共同进步发展。6.房地产和建筑业的不景气,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味套图流水线作业大干快上,差异化设计出不来,建筑风格高附加值聊胜于无导致的。拿电气设计设备专业设计来说。比如BIPV,考虑了储能考虑了呼吸建筑考虑了生态循环系统的设计跟传统的套图设计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样一座公建一座工业厂房,汲取了上述附加值设计和套图设计比起来,带动的产业和服务业GDP也不同。最简单一个比较,如果房地产业不是这么一窝蜂地猛上,而是通过逐步升级功能属性升级审美属性,一步一步来,同样几亿个平方的建筑,它们能分别让GDP稳住多少年?一些早已完成战后重建的小国,没有大规模基建,它的GDP之所以能够稳步增长,多是因为它在产品审美属性上的追求高过功能属性。所以房地产业形成如今的处境,不可能是占整个建筑业产值十万分之一不到的注册费用开支导致的。相反设计的附加值上不去正是原因之一。7.供配电和水暖等相关配套专业正面临新型功能建筑的学术攻关瓶颈期,双碳目标下,光伏建筑一体化、光储一体化,算力中心、储能、综合能源园区、微网等近期和中远期相继大面积落地的新型建筑供配电设计和水暖循环系统设计,尤其是含有双向潮流的供配电系统,配套专业业务比重远远大于建筑结构设计,供配电早就不是“一根1.5的线拉满全屋,扯几个灯管完事”的专业,而是跨行业跨专业,设备选型、参数整定、业务提资急需互相协同,需要拥有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注册执业工程师领衔攻关新标准新规范。拿储能、算力中心、园区等来说,供配电与水暖设备专业的协同经验和能力是发输变专业不具备的,专业没有高低之分,各有所专各有所长。厚此薄彼会带来工程设计质量下降甚至产生设计盲区的严重后果。并且进一步引起设计整体水平的倒退,导致权责不清晰、白图施工、频繁变更返工、验收人为通过、工程经济腐败等职称评定时代的诸多诟病重新泛滥。

二、面向新型电力系统下建筑工程设计面临的挑战,落实注册执业制度,强化执业准入的必要性

关于发电侧网侧新能源消纳替代支撑、传统能源清洁化改造,负荷侧节能环保设备替代改造,源网荷储充新型电力系统等技术热点,宏观层面去年讨论得已经很充分。落实到细节,亟待解决的是跨行业跨专业的技术协同,所谓牵一发动全身。对于工程设计来说,电力方面,问题核心在新能源消纳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设备方面,核心在节能环保技术,电气方面,这里不讨论产业层面设备更新和发输变侧,仅就供配电设计层面而言,核心在负荷侧尤其是具备双向潮流有源荷特性转换的负荷侧,在与发输变和电业部门协同的三相平衡等电能质量环节和分布式电源并网环节,配网配电规范的同步更新,保障安全用电和电网远端合理投切,减小受端电网波动和继保压力。

目前上述各专业全面联动的用能设计,在工程上,正处于局部试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阶段,尚未形成清晰的实现路径(原因也正是因为专业协同未能积极响应起来),由于相关标准规范一时无法落地,离传导至产业端产品设备更新迭代整个技术经济层面的变革有不小的距离。这一过程更多的是动态的,也就是试验、实证、局部落地、范围推广到各个领域跟进配合,受各方技术革新进展的进度不同影响,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源网荷储,负荷侧必须由供配电介入配合,否则以届时的新型能源互动场景大范围落地,发输变和电业根本忙不过来,因为在负荷侧,在既定专变规划容量和网架工程经济核算条件下,需要供配电对甲方、规划、设备专业、土建等大量提资,并且这一提资是经常会频繁变更的,原因是在网侧源端,落实到局网专变公变容量和网架的优化也是变动的。

总而言之,源网荷储充的新电网下,无论是发输变侧还是供配电侧,还是其他专业,都一起进入精益协同设计的时代,过去那种在强壮电网支撑下批一台变压器一条进线下面随意发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且发输变专业和电业部门连大量的电力系统仿真都忙不过来,哪有精力去一户一户地跟业主打交道,这个交道又不得不打,前面解释得很清楚,这是弱网网架特性下精益设计本身要求的。对于有储能接入和多电源馈入中低压局网环网这些双向潮流的应用场景,就更是离不开供配电配合。

正是需要我们引领规范标准制订和人力投入的时候,不仅不能弱化资质,反而要强化资质。现在最怕的是我们同行的标准规范未落地之前,让那些跑马圈地的分包商乱搞一气,到时候又得统一标准各种停业返工,出了事故你推我我推你。

记得去年我介入到两个设备配置的讨论,一个是分布式集成商提出一个关于是否要配备隔离开关的意见,我当时很惊讶,要知道这一块业务的集成商众多,业务量也是经年的,规模很大,为何会在一个在所有注册电气工程师看来没有任何疑问的问题,会形成这么大反响?隔离开关的断开间隙是高压设备和线路有检修需求场景下的必配,对于进线断路器更是需要隔断隔配合地刀和过电压保护装置来保证检修安全。分布式场站无论是集中式集散式等类型我们说新能源离网并网是间歇的,也是频繁的,不要说检修,就是非短时离网条件下,仅仅考虑事故工况过电压和逆变器故障或恶劣天气下系统阵列共摸电流,隔断间隙也是必须的。

以上案例足以证明,在现有的新能源这些新型应用场景中,注册执业人员的重要性本身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且不要说分布式和光储充一体化荷储互动的全面落地,只要是涉及电气安全的建筑,不论你是大型公建,还是小到一个充电桩,不都需要执业人员的设计来把关。所以我认为行业资质和专业资质不仅不能弱化,还得要强化,更不用说执业范围了。电工口耳相传的有一个笑话,说是厂长开掉一个啥事不做成天晃悠吊儿郎当的电工,请进一个一天到晚忙头忙尾的电工,结果最后一年下来,后者花销更大出的问题更多,而前者都是把事情做在了前面,做到了点子上,日常巡检完事。设计你看着就是画画图,拿电气设计来说,光看着注电平时画图无非也是拉几根线几个开关几根灯管,认为这些寻常电气设计人员不也能做,但是等到出了麻烦和篓子才回过神来了?注册执业人员与其他专业注册执业人员充分提资,与同为注册执业的审图人员基于一个标准规范框架互相讨论落实疑点,共同承担责任。由资质准入来提升企业竞争质量,进而使得行业在一个健康的轨道上不断进步,这是一个正常的流程。实行注册制的行业这么多,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纯粹技术性的岗位上反而开倒车。加强执业监管,落实各项制度,激励执业人员自我教育和学术业务能力进步,我认为在当前新型能源变革设计行业急需规范标准引领的场景下,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拿分布式光伏来说,这一块业务主要有传统的山顶、水上、农场等户外小型分布式场站,扩展到工业厂房和公建屋顶光伏,和随着电网改造进度开始逐步消纳的户用屋顶光伏。由于分布式光伏应用范围广,涉及多类建筑,尤其是连片改造工程和新建工程,对于工程设计和招投标来说,目前主要以各大电力院配合电业部门先行推动,待技术标准完整后,需要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其他行业设计院共同参与,因为它的业务量大范围广,电气设计业务量更多的集中在产权分界点负荷侧,尤其是并网条件下建筑内部原有线路短路电流和保护设备的重新计算和整定。

当时还介入到一个关于反孤岛装置的讨论,我的建议是反孤岛装置由于可能的过于频繁的盲切导致源端出力波动,进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和继保整定难度,除了一些小容量并网的分布式光伏场站,向集中式集散式的大容量并网条件就不要配了。这一想法,后来在电气工程学会论坛上由南瑞的继保专家学术报告里找到了侧面答案。并且从日前能源局山东和山东省出台和并成功落地的《低压分布式光伏计量采集典型设计方案》来看,关于隔离开关和孤岛检测的问题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且以高质量的方案予以解决,但即便如此,技术上的细节是没有止境的,这里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未尽的技术细节,也可以为建筑业未来的参与工程设计简单画一个轮廓。下图选择其中山东近期落地项目《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典型设计》的单线接线图作为例子。

学习《关于2022工程设计资质标准意见稿的反馈(最终稿)》

(图片转自公众号智汇光伏)

从该方案大致可以看出,30KW以下应该是主要针对6KW小户型独栋民房,30KW以上应该主要是针对联排户型,前者采用单相接入,后者采用三相接入。两者的都将原有电能计量产权分界点移至并网点,在该点设置配电箱柜内置隔离开关、防孤岛装置、两级智能断路器、短母排、三遥电表、485轮询,塑壳和光伏支路智能断路器近网侧统一采用载波通信。成本上用防孤岛装置和载波通信替代反孤岛装置完善电力物联网架构,485和蓝牙则属于低配,由光伏供应商按需定制远程和户内app监控。建筑供配电设计在这里就遇到一系列涉及规范和标准同步的问题。

1.对于联片改造工程,6KW通用户型采用单相接入,由于现有的供配电负荷计算需要系数利用系数建立在电网取电的经验和计算回归模型上,从公变二次向负荷侧方向看,并网余电自用、主动离网自用、故障被动离网自用、脱网停用等用电工况,加大了负荷的大小随机波动以至变动,三相平衡是个难题,虽然有防孤岛装置避免单个并网短路或光伏支路故障(逆变器防孤岛自主保护失效情况下)产生的局部环流等故障,但是局部防孤岛后,会使公变侧三相不平衡、电压升高等电能质量问题加大,这对供配电的负荷统计电业报送和下一步计算提出挑战,对于小区社区一体化产权分界在物业侧的改造工程来说,这些新的考虑因素,直接影响到电缆截面选择设计等一系列规范上的问题。从30KW联排建筑的产权分界向配电支路并且向末端看,多配电支路情景下的局部支路末端短路也可能会引发非故障相电压升高,进一步触发防孤岛装置动作。在防孤岛装置的只报警不动作阈值范围内,电压升高所在相户内进线的电缆电线截面选择也是个问题,而且这些设计范围包括进线保护电器选择,都属于建筑供配电设计的业务点。2.对于一些小高层,地势高,周边无高层建筑有效防雷半径保护的此类项目,光伏阵列的安装对接地和过电压保护也提出要求,尤其是大多数改造项目的农户型建筑,本身是没有做基础接地的,或者是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那么在这个接线图的基础上,对于接地的制作和SPD等过电压保护设备的选取也是必要的。需要这个领域的供配电专家组和电业专家组合力优化接线图,并制订标准。3.对于引入户用储能和共享储能的分布式光伏建筑,以上所提问题就又多了一个变数,尤其户用储能是在充电环节是要计入负荷统计的。并且对设备建筑其他专业有提资要求,包括对于有热泵、中央空调需求负荷比较大的用户,储能供电工况对变流器设备的无功和供电稳定性电能质量支撑,也有相应的提资要求。光伏支架尤其是组串支架,供配电的接地布线也要与相关专业互相提资。4.新建建筑拟引入光储乃至小区社区户用充电和换电设施的,乃至未来的V2G,依据上述的分析理念,都对各专业规范的协同,对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专业与电业和其他部门的协同提出前瞻性的要求。以上主要通过建筑业供配电专业的一小部分业务点以点带面,阐述了工程设计包括施工的一些新场景亟待解决的专业新问题,其他大型公建、高层民建、市政工程、涉及配电系统形式多样化的道路景观照明野外配网配电等,但凡考虑进新的互动源荷系统、节能改造,同理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建筑业的勘察工程设计并非个别从业人员单位和业主眼中的已经成熟了,不需要进步了,“大家都懂了”,技术把关也可以放管服了,不要注册执业来各种“限制了”,减少资质维护成本就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了。注册执业人员绝大部分都是拥有过硬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的,否则也通不过严格的考试。

注册执业制度施行以来,围绕着标准规范的理解讨论,对用电常识在全社会的普及也是一件益事。尤其是前文提到的等电位联结和漏电保护,看上去是个很小的知识点,却是需要一定的电气专业理论基础才能真正领会贯通的。一个业界专家站出来反复呼吁,直至写进规范,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电工在施工现场无法落实到位。新建建筑几乎所有设计院和甲方施工交底都做到了这一点,于是有个别单位认为都搞懂了,不需要注册人员再来强调了。事实据我观察却是近来有个别热水器厂商,在市场投放并且软文推销一种叫做“隔电墙”的产品,通过在换水阀增加出水时长,增大过水长度以求增大电阻,减小事故状态下接触电流,达到“隔电”的目的。这些产品均用一个“隔电墙”的换水阀取代漏电保护器,尤其是在一些没有PE线的TN系统环境里大量推广,这是不负责任的。首先漏电保护装置不可取代,即便是要在这些环境里做“隔电墙”,需要的是增加成本而非减少成本,也就是在热水器受电室内置隔离变压器,并且保证浴室空间的局部IT系统完整。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近两年的业内不景气,对电气规范标准变得不认真,直接导致用电常识普及的倒退,以致一些厂家为了市场走了偏门别径,并不是说这种产品没有应用价值,但是用这个来替代保护电气,抵触低压配电设计规范,事关大量用电环境的人身安全,就不得不引起我们从业人员的注意和反思。这种看似能减少成本的行为,引申到弱化执业资质的想法,本质却是轻规范弱化制度约束的典型例证,最终导致的结果都是与工程质量安全和行业持续发展不利的。。注册执业人员并非说要比谁技术水平强,这是违背学术精神的认识误区,都是一线走出来的,有些非注册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能够一口将线径、水管管径、通风管径钣金参数拿出来,跟注册人员算出来的也没差别,不能这样看问题。注册人员经过规范标准培训,与规范更新同步,对新出现的问题和疑难业务点,能够通过知识的广度,专业理论的思考,以至于学术层次的数学推导计算软件乃至二次开发辅助,很多人能够更深层次地领悟规范形成的脉络,考虑解决问题时相较下来更全面,更有深度,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这样的。比如鸟巢电气设计负责人,供配电专家李炳华对充电桩需要系数选取研究论文《分散非车载充电机需要系数的研究》,其中的采样数据回归和验证模型就是对充电桩这一新型应用场景所涉规范需求系数计算所作的努力。325当然不排除一些非注册的一线设计人员特别擅长强电,常年跟电业部门直接打交道,或者特别擅长弱电,甚至本身就是产品设计出身,但我在前文说过,一个专业的进步必定是向其他专业拓展才会不断进步的。就拿供配电来说,同为电气设计,飞机船舶作为移动的建筑,同样是机身(船体、建筑)、结构、燃机(轮机、动力)、电气,电子,通信,规范标准和专业协同上讲,设计理念和工程标准规范的公式建立都是基于一个电气原理,只是应用场景和理论到公式的回归模型约束条件不同。对于那些从纯粹弱电或者纯粹强电转到供配电注册执业的人员,我认为不妨先固定岗位,单纯做其最擅长的,随着时间和经验累积,辅之以继续教育,相信以注册执业人员的学习能力,要上手也是很快的,这里并不既考虑上述的专业拓展的正面作用。所以,注册执业制度作为工程领域的惯例,并且作为各个行业注册制的先行者,它的存在是客观规律需要,也是进步的阶梯。

三、面向工程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落实注册执业制度,强化执业准入的必要性

关于能源变革我作过以下思考:1,新能源是传统高碳碳排放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是包括材料、制造、用能服务在内上中下游三个产业链场景的新型能源生产服务的总称。2.新能源的核心是可再生能源,核心中的核心是可再生能源消纳,这也是一谈到碳排放,就谈电力行业的原因。3.节能环保是比双碳目标更大的分类,涉及工程设计和科技进步的面更广,是推动三重压力下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动机。新能源是节能环保的一个大类,本质是要减少臭氧层污染(碳排放)、水土壤空气污染(采掘业对生态的破坏、电力业二氧化硫排放、交通业尾气排放)、制造业高能耗等。环保除了这些考量,还有来自化工、重工业污废排放等来自制造业、畜牧业许多其他产业的环境问题。理解了上述问题,就可以顺利展开工程经济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对人居环境、舒适度、安全等精神层面的追求,使得工程设计的审美属性和质量不断上台阶,经由专家组基于理论基础的推导,得出计算公式,进一步利用数据和曲线回归模型得出经验公式,增进规范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复用性,通过注册执业制度确立规范标准的地位,大量执业人员将互相提资、施工过程和完工验收暴露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反馈,反过来完善规范标准,在一些重大的革新新的领域,对规范标准的盲区提出新的标准颁发需求,而任何一个新的标准规范都需要一定程度基于专业理论的新的推导,对相关产品设备做新的产品试验和型式试验要求,进一步推动产业的革新和进步,最后促使学术科研向边缘交叉的纵深处挺进,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各个行业的科技工程人员互相促进的过程,其间任何一个链条被忽视,都会导致技术革新的效率乃至固步自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是优化经济结构和产生新动能的前提,这是共识。如何发展,如何创新,上段内容做出来解释,任何一个链条断了都不行,缺一不可,更不可厚此薄彼。宏观上看,基建、房地产、新基建等几个领域,是促进资本、劳动要素大力循环的源动力,微观上看这些领域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恰恰是建筑在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上,没有各个专业的主动和被动协同作业,就很难碰撞出火花,也就难有新的经济推动引擎出现。拿房地产来说,前文我提到过,其不景气原因之一恰恰设计高附加值出不来,出不来的原因恰恰也是与资本的短期逐利天然特性有关。其他同行在反馈意见中提出弱化执业制度无异于饮鸩止渴,很有可能带来恶性竞争和竞标,以致行业秩序失稳,一旦触发相关产业和资本更短期的逐利偏好,势必会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意见稿本身就是这个号召大家广泛关注回馈讨论的过程,我们的积极参与献策,也是考虑更多层面问题的领导们乐见和欢迎的,以上是我就工程设计的学术要求和一些实质性的业务问题展开反馈,围绕落实强化注册执业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作的一点建言,也是来自一位基层注册执业人员的呼声,望领导在百忙之中垂阅,文中有不当和过激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见谅,批评和指正。非常感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苏西苏西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3年1月9日 11:29
下一篇 2023年1月9日 11:38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QQ: 8838832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