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我国评选出了“22大明星”,其中12位女星显得特别耀眼。她们都颇具实力,直到现在,她们在光影的世界所散发的魅力,都是后辈女星所无法比拟的。
新中国的“22大明星”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们的明星照曾被一代又一代的影迷珍藏。他们所塑造的银幕形象,组成一副壮美的画卷。他们用真挚的表演,打动和感染过无数观众的心。
当年的“22大明星”评选,竞争十分激烈。因为优秀演员实在太多,而且名额又非常有限,因此就只能优中选优。
最终能够进入“22大明星”行列者,可以说都是“时代的宠儿”。他们都至少有一部代表作品,而且实力不俗。
然而这其中,既有张瑞芳、于蓝等这样的表演艺术家,也有祝希娟、谢芳等一片成名的年轻新秀,单就演技而言,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么今天,咱们就不妨给“22大明星”中的12位女演员的演技排个名。我们以她们当年参加评选时的作品数量,以及她们在影片中的表现作为参考标准,做出了如下排名。
第十一位:谢芳——代表作品《青春之歌》
1959年,由崔嵬根据杨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青春之歌》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林道静的谢芳也一举成名。
谢芳的银幕首秀,呈现了惊艳的效果。尤其是她的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谢芳一举成为了50年代末最耀眼的电影女明星。
然而在1962年评选“22大明星”时,对于谢芳的入选,还是产生了较大的争议。原因一个是“她作品太少”。演完《青春之歌》后3年没有新电影呈现。她担任第二部影片《早春二月》的主演已经是1963年的事情了。
还有一个原因,有专家认为,谢芳在《青春之歌》中的表现,与扮演林红的秦怡和扮演卢嘉川的康泰等演员比起来,在塑造人物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狱中林道静和林红同框”那场戏,几乎所有的风采都被演技精湛的秦怡给抢走了。而谢芳的表演,却显得单薄了一些。
不过谢芳显然是个难得的电影人才。尽管她所扮演的林道静,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形和气质取胜,而并非演技。但她却极具发展潜力。所以,在参加“22大明星”的评选过程中,她的恩师崔嵬,才会那么支持她,表示宁愿自己不入选,也要让谢芳入选。
谢芳无疑是幸运的,银幕首秀就遇到了《青春之歌》这样的好电影,遇到了林道静这样的好角色,遇到到了秦怡、康泰、于洋、于是之、赵联等这些优秀的合作者,将她“众星捧月”般烘托出来。她由此成为了“22大明星”之一。
然而她那时的演技,与前辈相比,还稍显青涩,对于角色内在情绪的把控,还稍欠火候。这一点,在她出演第二部电影《早春二月》时就有了极大提升,愈发收放自如。如果谢芳在出演《早春二月》之后再入选“22大明星”,那么一定不会招来那么多的质疑声。
此后,谢芳又在《舞台姐妹》、《泪痕》、《李清照》等电影中呈现了细腻含蓄的演技,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所有观众证明了,她无愧于“22大明星”这一光荣的称号。
第十位:祝希娟——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
与谢芳相比,祝希娟更加幸运。谢芳在主演完《青春之歌》后第三年才得以入选“22大明星”的行列,而祝希娟则是在刚刚演完《红色娘子军》之后,便因成功塑造了苦大仇深的吴琼花一角,而成为了“22大明星”中最年轻的入选者。
1962年,可以说是祝希娟的“幸运年”。这一年,她不仅成为了“22大明星”之一,而且还获得了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那一年,祝希娟才24岁,真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不过她在《红色娘子军》中的表现确实抢眼。她通过强烈的肢体语言将吴琼花那带着叛逆又坚毅的个性展现得生动并恰到好处。尤其是她的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仿佛就是专为吴琼花而生,使所有观众看过之后,都过目不忘。
单就演技来说,祝希娟的表演是富有情感层次的,从开始“打不死就跑”的爆发力,到后来成为合格的红军女战士时的沉稳内敛,她都表现得恰如其分,又充满激情。将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吴琼花塑造得神形兼备。
另外她的台词功底,她的节奏把控,她的信念感,她所呈现的粗犷、豪迈而又淳朴自然的表演方式,都令观众看到了她的实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质。所以她入选“22大明星”实际上争议要比谢芳少很多。
只是祝希娟后来并未像谢芳那样遇到千载难逢的好剧本。也没遇到真正能体现她表演魅力的好角色。尽管在《燎原》、《青山恋》等电影中她也呈现了不俗演技,但影响力却并未超越《红色娘子军》。所以提到祝希娟,大家首先想到的,还是她所塑造的吴琼花。
第九位:金迪——代表作品《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金迪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表演确实很好。淳朴、自然、大方、得体。她所扮演的孔淑贞,也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认可。
然而她入选“22大明星”,也曾饱受质疑。最大的原因,也是代表作太少。
当时,和金迪一样演技颜值双佳的年轻女演员,还有很多,如在《五朵金花》中扮演副社长金花的杨丽坤,如在《刘三姐》中扮演刘三姐的黄婉秋等。她们的表现,都与金迪不相上下,然而最终却榜上无名。
我想,金迪之所以能力压杨丽坤、黄婉秋等成为“22大明星”之一,也是沾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大火的光。当时,这部由苏里执导的电影,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人们爱屋及乌,对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李亚林和金迪倍加推崇,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金迪入选“22大明星”,虽不排除有“幸运”的成分,但与她的实力,也不无关系。除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之外,她其实在《花好月圆》和《笑逐颜开》中的表演也颇见功力。尤其是在《花好月圆》中,她的表演自然生动,一颦一笑都与剧中袁小俊相当吻合,将人物的泼辣、憨直、呆萌的特点,展现得纤毫毕露。
金迪最大的遗憾也是后劲不足,除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她再无更多令观众眼前一亮的电影作品。尽管她后来也出演过《我的十个同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大雁北飞》等电影,但都未能展示出自己真正的表演实力,也是遗憾。
第八位:王晓棠——代表作品《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英雄虎胆》、《海鹰》等
王晓棠入选“22大明星”是实至名归的。首先她演技不俗,并且代表作众多。其次她的容貌,真是长在了中国观众的审美上。“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的说法,就是最好的见证。
而女明星,难道不就是颜值和演技并存的吗?
王晓棠在自己22岁那年首登银幕,便给观众带来了无数惊喜。她那明亮的大眼睛,比缅桂花还美的笑容,不知倾倒了多少观众。而且她的表演也很朴实自然,将彝族小姑娘小黎英塑造得活灵活现。
而在第二部影片《边寨烽火》中,她的演技愈发沉稳娴熟,成功演绎了一个善良温柔的景颇族女子玛诺的形象。她为此还获得了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
1958年王晓棠进入八一厂后,又在《英雄虎胆》中大胆尝试了一个反派角色——女特务阿兰,再次呈现了突破性的演技,将这个身在匪穴身不由己的女性那复杂的内心感受,展现得准确到位,又十分动人。
而在1959年上映的《海鹰》中,王晓棠和王心刚呈现了珠联璧合的表演。他们漂亮的外形,淳朴的演技,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他们由此成为了那个年代的银幕“女神”和“男神”,直到现在,都无人能撼动他们在影迷心中的地位。
1962年王晓棠入选“22大明星”之后,又出演了《鄂尔多斯风暴》、《野火春风斗古城》、《翔》等电影,尤其是她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所扮演的金环和银环,呈现了极富层次和张力的准确表演,将两个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感受,都展现得色彩分明,散发出了独特的表演魅力。
第七位:王丹凤——代表作品《家》、《护士日记》、《女理发师》等
王丹凤是“22大明星”中,凭借颜值取胜的女明星。她的美明艳动人,又温婉端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360度无死角的“银幕美人”。
关键是她不仅长得美,而且她那清丽脱俗的演技,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
而且无论演悲剧人物,还是创造喜剧角色,她都展现得驾轻就熟。
1956年,在根据巴金名著改编的电影《家》中,她扮演外表柔弱但内心刚烈的丫鬟鸣凤。她的表演真挚动人,富有层次和情绪张力,尤其是最后投湖自尽前的那场戏,情感充沛,却表现克制,成功体现出了人物的绝望状态和对觉慧依依不舍的复杂心理,令人为之心碎和动容。
然而在1957年上映的《护士日记》中,她又摇身一变,变成了如小燕子一般活泼,如阳光一般明媚的简素华。她的表演方式也由塑造鸣凤时的低沉内敛,变得更加轻盈灵动。使得简素华这位积极向上的护士形象,跃然于银幕之上。
而在1962年上映的《女理发师》中,她又呈现了自己的喜剧表演才华,通过适度的夸张、准确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将华家芳塑造得真实有趣,一举打破了“漂亮女演员无法胜任喜剧角色”的魔咒。
所以王丹凤成为“22大明星”之一,几乎是“众望所归”的一件事情。
这之后,王丹凤同样呈现了众多优秀作品,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儿子,孙子和种子》中的张秀英、《玉色蝴蝶》中的竹内君代等,虽然人物性格不同,身份各异,但都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
第六位:张圆——代表作品《祖国的花朵》、《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笑逐颜开》等
其实五六十年代长影厂的“当家花旦”比较多,像贺小书、杨洸、宋雪娟、柏瑞桐等都不错,各有出色表现。但为何最终张圆能入选“22大明星”之列?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一是作品多,二是影响大。
张圆首登银幕是在《祖国的花朵》中扮演冯老师。这部电影在当时影响力特别大,不仅《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插曲不胫而走,而且出演这部电影的演员,也基本上全都成了电影明星。
然后张圆又在《沙漠里的战斗》、《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探亲记》等多部影片中塑造了不同角色,人各有貌,显示出了不俗的表演功力。
1958年,张圆正式调入长影厂后迎来了演艺事业的高峰期。成为了众多影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如《笑逐颜开》中的家庭主妇何慧英、《羌笛颂》中的红军女战士董永贞、《炉火正红》中的工程师年凤仪等。
当时评选“22大明星”时,长影厂有两个女演员的名额,一个给了刚刚演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风头正旺的金迪,另一个,自然也就非张圆莫属了。
并且在一众女演员中,张圆的表演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在《地下尖兵》这部电影中,她以自然、人性化的表演,成功塑造了地下工作者孙莹的动人形象。而在《徐秋影案件》中,她又准确地体现了女特务邱涤凡的复杂内心。显示出了塑造不同人物的深厚功力。
此后,张圆又在电影《兵临城下》中出演了地下工作者杨玉芳,表演非常生活化,同时又颇有深度和厚度,令人印象深刻。只是后来她多演配角,而且在60年代后期便转型到了幕后,所以所呈现的银幕角色并不太多。也是遗憾。
第五位:秦怡——代表作品《铁道游击队》、《马兰花开》、《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等
秦怡是50年代出镜率最高的女演员之一。她的代表作品实在太多,数不胜数。
她也是颜值和演技并存的一位美女明星,在银幕上虽然扮演的是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但她所体现的美却是高度统一的,那就雍容华贵。
无论是《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还是《马兰花开》中的马兰,还是《女篮五号》中的林洁,她的表演都以含蓄细腻、淳朴自然见长。而且她注重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善于通过眼神来展示角色的内心。这一点,在《青春之歌》中,就表现得尤为精彩。
尽管在《青春之歌》中,秦怡扮演的不是主角,而是配角林红,然而她的表演,却散发出了瑰丽的华彩。她通过笃定的眼神,舒缓的语调,沉稳的形体动作,将林红的机智勇敢和临危不惧,都表现得准确、深刻、动人。
看过《青春之歌》,我觉得她是片中表演最好的一位演员。比扮演林道静的谢芳更加出色。
1962年秦怡成为“22大明星”之后,又呈现了众多作品,《北国江南》中的银花、 《海外赤子》中的林碧云、《雷雨》中的鲁侍萍、 《梦非梦》中的颜蔚等,全都体现出了艺术的真实美。
她是真正的从小美到的电影明星,是为表演事业奋斗一生的艺术家。她不仅演技卓尔不凡,而且无私的奉献精神,也成为众多人学习的榜样。提到“德艺双馨”四个字,雅清首先想到的一位演员,就是秦怡。
第四位:田华——代表作品《白毛女》、《党的女儿》等
田华一直都称自己不是一位“很上镜”的演员。然而她在银幕上所扮演的角色,却无不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白毛女》中喜儿这个角色的成功,更多的是得益于田华那天然淳朴的气质的话,那么《党的女儿》中的李玉梅,则充分显示出了田华创作角色的深厚功力。
田华在《白毛女》中更多呈现的是本色表演,喜儿身上那淳朴的气息,更多来自于田华本身的魅力。然而在电影《党的女儿》中,田华则实现了从“本色演员”到“性格演员”的转变。她的表演层次丰富,内在情绪充沛饱满,呈现了超强的爆发力,和控制表演分寸和节奏的能力。
在片中,田华一人分饰两个角色,一个是玉梅,一个是成年后的小妞。尽管两个人物的年龄都差不多,但田华还是从人物造型和性格气质上的变化,对两个角色,做了完美的区分。
尤其是在特写镜头的展现上,她运用了不同的眼神,来表现玉梅的沉着、坚定和小妞的热情单纯。所以,在出演玉梅时,田华的眼神往往是笃定的,紧盯着一个地方便目不转睛。而在出演小妞时,她的目光则有些分散,显示出了年轻人的一些特点。
此外,在《党的女儿》这部电影中,田华的表演还非常注重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形体动作的衔接,极好地体现出了李玉梅的忠贞、勇敢和沉稳。
如果说《白毛女》使得田华一炮而红的话,那么李玉梅这个角色的塑造,则使她成功地跻身于实力派演员的行列。她成为“22大明星”中的一员,完全是实至名归。
此后,田华又呈现了《碧海丹心》、《夺印》、《秘密图纸》、《法庭内外》、《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部好作品,她所塑造的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情感真挚,朴实无华的表演,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认可。
第三位:于蓝——代表作品《翠岗红旗》、《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
于蓝在1962年成为“22大明星”之一的时候,还没有出演《烈火中永生》这部传世佳作。但她在《翠岗红旗》、《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中的表演,却充分展示了她在影坛的地位。
我觉得,于蓝演得最好的两个角色,一个是《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一个是《革命家庭》中的周莲。
尽管在《翠岗红旗》中,于蓝已经显示出了创作角色的能力和潜质。然而她在塑造向五儿这个角色时,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遗憾。比如向五儿这个角色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人物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变化。于蓝虽然也注意到了这种变化,然而在表演时,却忽略了前后间的相互关联,使得角色有“断裂”之感。
可是到了《林家铺子》中,于蓝的表演就弥补了之前的缺憾。尽管张寡妇只是个配角,然而于蓝的表演却是那么深厚饱满。这时的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纯正质朴、干净精炼的表演风格,绝不会为了凸显“演技”而胡乱添加一些“拖泥带水”的东西。《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就是这样,表演十分简洁有力度,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恰到好处。
《革命家庭》是于蓝的另一部代表作,她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和游刃有余。她先是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了周莲的思想情感,找准了人物基调,然后通过准确的神情转换和形体语言,由内而外地将周莲的思想变化、情感跌宕,层次分明地体现了出来。
因为她在《革命家庭》中充满质感的表现,所以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22大明星”中的一员。
此后不久,于蓝就为我们演绎了《烈火中永生》中江姐一角,使其演艺生涯,达到了顶峰。
第二位:白杨、张瑞芳并列——白杨代表作品《祝福》、《为了和平》等、张瑞芳代表作品《南征北战》、《家》、《李双双》等
我觉得,在“22大明星”中,白杨和张瑞芳的演技是出类拔萃的,也是不分上下的。所以她俩并列第二。
这两位女演员,都是上影厂“明星中的明星”,代表作品多多。白杨有《祝福》、《为了和平》等,张瑞芳有《南征北战》、《家》、《李双双》等。
白杨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因出演《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佳片,而奠定了自己在影坛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张瑞芳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转型成功扮演“工农兵形象”的女演员。她们都拥有精湛的演技、不俗的实力,在《祝福》、《李双双》等影片中的表演,更是难以超越。
如果硬要说她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白杨显然更加擅长含蓄内敛的表演方式,而张瑞芳的表演则更为热情奔放,充满激情。我们很难评判这两种表演哪种更好,所以只能说各有所长,各有其妙。
白杨追求的是优美的充满诗意的表演风格,她总能将自身的魅力与所扮演的角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所塑造的银幕形象更为优美动人,且极具辨识度。而张瑞芳却更加注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使得她所扮演的李双双,是那么自然鲜活,宛如近在眼前。
我觉得她俩在表演艺术领域所达到的高度,是如今众多女明星所难以企及的。而她们在银幕之外所坚守的高尚艺德,更是后辈演员所应该学习的。
第一位:上官云珠——代表作品《乌鸦与麻雀》、《南岛风云》、《枯木逢春》等
一位女演员的可塑性有多强?看看上官云珠就知道了。
演娇艳妩媚的交际花和姨太太,似乎无人能超越她,演革命军人和山间村妇,她同样把握得游刃有余。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银幕要求,上官云珠大胆改变自己的戏路,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脱变。这位将《太太万岁》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交际花演得活灵活现的女演员,在《南岛风云》中呈现了“变脸式”的演技。
她并没有用简单的脸谱化的表演,来表现符若华的英姿飒爽和智勇双全,而是通过自然生动接地气的表现,将符若华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该有的状态,包括无助、迷茫、沉着、冷静等,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极力摆脱旧时代影星标签的女演员,好不容易得到了一次重新证明的机会,按理说应该特别“慷慨激昂”才对。然而上官云珠的表演,却一点“用力过猛”的迹象都没有。而是非常真实细腻,几乎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而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她所扮演的符若华,更加富有人情味,与别的女战士形象,区别了开来。
上官云珠在《南岛风云》中的表演,才真的是好的表演。
而在《枯木逢春》中,这位以美貌著称的女明星,又再一次打破了自己在观众中的“固定人设”,成功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但心地善良的老太太形象。如果说《南岛风云》中的符若华,使上官云珠成功转型成了一名新时期演员,那么《枯木逢春》中的方妈妈,则使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演技派代言人。
在同时期的演员中,上官云珠的戏路之宽,诠释角色的能力之强,几乎无人能企及。
此后,她又出演了《早春二月》中的文嫂、《舞台姐妹》中的商水花等角色。虽然这两部电影的女主角都是谢芳,然而上官云珠的表演显然更加层次丰富,耐人寻味,深刻而隽永。
后来我想,如果上官云珠不是在1968年11月22日就选择跳楼自尽的话,那么她可挑战的角色,就实在太多了,而且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精彩。只可惜,没有如果存在啊。
在我心中,“22大明星”中演技最佳的女演员,就是她。
1962年的“22大明星”评选,其实是存在诸多遗憾的。众多好演员都榜上无名,这让很多影迷都感到“意难平”。那么如果再选一次“22大明星”,各位还会加上谁的名字?——冯喆?杨丽坤?刘琼?陶玉玲?另外在大家看来,咱们今天所说到的这12位女明星,谁的演技,是各位心中的“最佳”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影迷进行互动。
我是雅清,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朋友们别忘了点赞、收藏和分享,咱们下期节目,再会。
文/DJ雅清编辑部:雅清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欢迎阅读:
昔日上影女星 银幕老旦演技不输吴茵 丈夫陈叙一 外孙女成著名主持人
73年来,我心中最好的10部爱情电影,《庐山恋》第9,《人生》第4
王心刚帅 杨雅琴美 刘尚娴靓 八一厂36位银幕军人专业户 个个名不虚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