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在北方中原地区曾经出现过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短暂王朝,属于“五代”范畴。在史书中,这三个王朝被称为“沙陀三王朝”,其原因是这三个王朝的建立者是沙陀人。
根据《新唐书·沙陀传》记载,“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处月居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云。 ”按照这个理解,沙陀人是西突厥的分支,故而又称为沙陀突厥。“安史之乱”后,居于北庭附近的以朱邪尽忠为首的沙陀七千帐降于吐蕃,被吐蕃迁于甘州、盐州一带,其后又随调任河东节度使的范希朝至河东代北一带。
唐末沙陀首领朱邪赤心助唐镇压庞勋兵变有功,被赐姓李。黄巢起义攻打长安,沙陀李克用助唐平乱,击退黄巢军队,被唐封为河东节度使,驻守太原,形成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并与朱温长期攻战。后面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以及石敬瑭建立后晋,刘知远建立后汉的史实,早已为后世熟知,再次不需赘言了。
李克用
一般认为,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都是沙陀人。这样的观点,虽然不能说不对,但是并不十分准确,没有对“沙陀”进行更为细致的民族构成分析。五代时期出现在中原地区的沙陀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族称,而是一个组合体,往往称为“沙陀三部落”或“三部落”。
《旧唐书·僖宗纪》记载,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十月,“诏昭义节度李钧、 幽州李可举、吐浑赫连铎白义诚、沙陀安庆薛葛部落合兵讨李国昌父子于蔚州。 ”广明元年(880年)六月,“沙陀首领李友金、萨葛都督米海万、安庆都督史敬存,以前蔚州归款于李琢······七月,沙陀三部落李友金等开门迎大军,克用闻之,亟来赴援”。中和元年(882年)二月,“代州北面行营都监押陈景思率沙陀、萨葛、安庆三部落与吐浑之众三万赴援关中”。
揆诸上述各种史料,可知沙陀三部落应该包括沙陀、娑葛(萨葛)、安庆三支部落。沙陀人并非我们现在民族观念所理解的那种单一纯粹种族集团,而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民族共同体。所为的沙陀三部落中,有学者就认为娑葛(萨葛)即“粟特”(Suguda),萨葛人其实就是粟特人。除此之外,甚至还有人认为安庆部落也是粟特人。这样一来,所为的“沙陀三部落”应该是一个政治实体,一个民族联盟,是沙陀人与粟特人的联盟。
沙陀军人
粟特人是发源于中亚地区的古老民族,在中西交通商路上曾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文史料中,粟特人先民原居 祁连山下“ 昭武城”(即今甘肃张掖),后来被匈奴人击败,被迫西迁至中亚,并建立了康国、安国、石国、曹国等一系列小国,即中国史书中著名的“昭武九姓”。当然,粟特源于昭武的这种说法也并非绝对可靠,也不能排除他们就是中亚地区的原生民族。
不论如何,粟特人在隋唐时代的丝路贸易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史书中的大唐“胡商”多指的是粟特商人,“唐三彩”中很多异域形貌的粟特商人就是例证。随着唐朝境内的粟特人越来越多,唐朝曾经在今天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鄂托克旗至宁夏灵武一带设置了鲁、丽、塞、含、依、契六州,用以安置管理粟特移民,史称“六胡州”。《新唐书·地理志》云:
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十年,平康待宾,迁其人于河南及江、淮。十八年复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迁所迁胡户,置宥州及延恩等县。其后侨置经略军。
唐朝粟特胡商
从上述地理位置看,沙陀人与粟特人的结合与其自身迁徙的路线图有很大关系,应该是沙陀人在东迁至云、朔地区后,同居于当地的六胡州残众发生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六胡州残众的管理,吸收他们成为沙陀三部落之一的萨葛部落,渐渐地粟特人融入沙陀部族。
很多粟特人从此以后便以沙陀人的身份活跃在中国的政治军事舞台,但是他们并不能简单地视为沙陀人,史上所谓的“沙陀三王朝”概念也是比较粗疏的。沙陀李氏争衡天下的主要班底就是以沙陀为核心的代北集团,而代北集团便包含有来自于中亚的粟特人。
在沙陀李氏建立的后唐政权中,也有不少中亚粟特人出身的胡人,有的甚至权倾一时。后唐武皇亲信康思立,“本出阴山诸部”,“事武皇为爪牙,署河东亲骑军使”。后唐庄宗时,因屡立战功,“累承制加检校户部尚书······赐忠勇拱卫功臣,加检校尚书右仆射”,此后历任应州、岚州刺史,北面诸蕃部族都监、昭武军节度使,后“累官至检校太傅,封会稽郡开国侯……入为右神武统军”。从姓氏上看,康思立应为中亚康国人即粟特人后裔。
中亚粟特诸国
在河东沙陀李氏集团中,类似于康思立这样的中亚粟特人出身的武将很多,几乎是比比皆是。更为有趣的是,一直辅佐李克用,但是始终反对李存勖称帝的唐朝宦官张承业其实也是粟特人。张承业“本姓康,同州人。咸通年中,内常侍张泰养为义子。光启年中,主持阳军事,赐紫衣,入朝廷为内供奉。·····承业感武皇厚遇,自庄宗在魏州垂十年,太原军国政事,一委乘业,而集聚庚努,收兵士马,招怀留散,劝课农桑,成是霸基者,承业之忠力也。”张承业本姓康,显然为中亚康国人,这是中亚胡人以宦官身份参与政治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后唐明宗李嗣源时代的权臣枢密使安重诲,同样是中亚粟特人后裔,““其先本北部豪长”,应是居于代北的中亚安姓胡人后裔。援引契丹人,灭掉后唐,建立后晋政权的石敬瑭,其实在史书中也被简单地称为“沙陀人”。
石敬瑭
但是,从其族源看,其人应该是源出于中亚石国。历史上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曾经被骂为“汉奸”,其实这样的骂名真是有点问题,人家压根就不是汉人,甚至是比契丹人更为疏远的中亚胡人,哪里称得上是“汉奸”呢?
在石敬瑭建立的后晋政权内外,也确实有不少中亚出身的粟特胡人入仕,这些人也多出自代北集团,有些是由原后唐军将担任。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一样出身于代北杂胡,也被笼统归于沙陀人,其实更有可能是汉化的粟特人后裔,其姓氏也只是为了增加政权合法性而攀附了刘邦而已。
如果从形貌上看,中亚粟特人应该是欧洲人的相貌。试想一下,千余年前的中国军政舞台上,中亚胡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白种人风云际会,也是着实有趣。当然,五代时期的中亚粟特胡人,已非唐代的粟特人,他们在和沙陀等民族长期融合过程中,已突厥化,应该称突厥化粟特胡人。事实上,不仅在北方的五代王朝,甚至在南方的十国政权,同样不乏有粟特胡人后裔在活跃,这正是那个特殊民族融合时代的面相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