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阵子看到一篇文章,打开我新世界的大门。
在豆瓣有一个传说级的小组,叫 “抠门男性联合会”。
顾名思义,就是一群很抠的人的聚集地。
比如,啃过的鸡骨头熬高汤,用过期啤酒泡脚,将不合适的大衣和毛衣缝合在一起,变成一件新大衣……
还有人仅花五块钱就能解决三天的伙食:
“倒置香菇肉酱瓶,用分离出来的油煎超市买回的降价鸡蛋,搭配一块钱一袋的龙须面,记得拿信用卡付款攒积分。”
这里有无数的省钱技巧,活跃着各路抠门大神。
秉持着金钱效益最大化的宗旨,组里成员们有着极大的。
有人曾按耐不住想喝可乐的冲动,一只脚已经迈进小超市,又转头狠狠给自己一耳光,走了出来。那个月他只花了88块,瘦了近10斤,脂肪肝从中度转为轻微。
但也不是所有人能通过节衣缩食的方式,获得健康的转变。
有人因为太久没有吃肉导致下降,什么事情都没法专心做。这让他明白,什么都能省,就是不能在吃上对自己抠。
也有人因为省钱,放弃了社交,尽量不与出门聚会。至于女朋友,他想都不敢想。
这让我想到了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
在一个奋斗不再能改变命运的社会里,奋斗主力也就是年轻人群,开始对周围的一切丧失兴趣。
此时,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大多数人不愿意背负房贷,或创业失败的风险。
譬如一些日本人没有买房的、没有结婚的欲望、没有购物的欲望。
宅男宅女越来越多,谈恋爱觉得麻烦,上超市觉得多余,一部手机便框定了自己生活的所有。
在消费主义的大环境下,他们背道而驰。
于是有人将这一种现象,称为反消费主义,或者消费的负一层。
我们所说的消费主义,则是第一层。
即社会上多数人都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甚至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资本也不光生产商品,还同时在塑造和操控消费者的欲望和。
汽车广告展现的不是汽车本身,而是一个你梦想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我们买的不是包包和球鞋,而是对潮流和文化的……
它们让人们最终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其中蕴含的符号象征意义。
这就是普遍的消费主义。
再往上一层,就是倡导储蓄理财,存钱以预防风险。
这种消费观,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彻底跳出消费主义的牢笼。
你忍住不换新物件,却还是攒钱买了车;你忍住不买车,依然是为了存钱买房……
我们的,似乎每一个都逃不出消费,只不过是从无数个小消费,跳到了一个大消费。
就像那位“日本最省女孩”,当身边的姐妹都在攒钱买化妆品、买包包时,她在存钱买楼。
33岁,已经省出了整整3栋千万豪宅。在我们看来,她就是一个年纪轻轻的人生赢家啊。
无疑,这样的消费观,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的确是实用的。
特别是这次疫情的影响下,人们更能体会到少花钱和的重要性。
抠男组里的成员,虽然都是想方设法地不花钱,但有些是纯粹不想多花钱,有些则是为了存钱、买房。
所以,同样是“抠”,他们的消费观却是不同的。
有的人挥金如土,今朝有酒今朝醉;
有的人却锱铢必较,如果可以,一毛也要掰成两半花。
我们知道不该乱花钱,但我们又很难做到一毛掰两半。
那么,对我们来说,合适的消费观念是什么?
《资本论》告诉我们,花更多成本去支付品牌溢价,换来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虚荣心。
欲望、念头、冲动无时无刻都在产生。
如果衣服一定要非大牌不穿、要过纸醉金迷的生活,如果收入无法支撑物欲,那么只会让自己陷入无法满足的。
甚至还有各种“花未来的钱,享受现在”的诱惑,让你陷入金钱的无底洞。
消费永远都该是一件量力而为的事情。
尼采的《权力意志》里提到,人们追求食物、追求财产、追求工具……根源都在于权力意志。
我们总认为要成为某一种人,就必须要拥有点什么。
但真的只能如此吗?
就像武侠剧里的大反派,总觉得只要得到终极武器,就能一统江湖,但事实总不会如他所愿。
如果我们转变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认识到之所以能成为某种人,是因为你的行为、是你不断地去做某些事情。
那么拥有什么,就不再重要了。
就像有人说:
因此,摆脱物欲的、避免消费主义的陷阱,我想前提就是认识到:
我们能成为某一种人,不是因为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做了什么。
共勉。
网络文章,作者:何似酒肆,如若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