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购”?

01

中老年消费升级,年轻人消费降级。

最近几天,有三件事刷新了哥的世界观:

第一件事:上海人疯抢Costco事件。

先解释一个Costco是干啥的?

Costco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超市,

前天,大陆第一家Costco在上海开业,

戏剧性的是刚开门就被挤爆了,

“茅台”和“烤鸡”被抢购一空,

人流如潮,为防止意外事故,

Costco不得不宣布临时停业,

这就是著名的“上午开业,下午关门”事件!

足以载入史册啊!

其原因就一个:便宜!

能便宜到什么程度,才会激起市民的抢购欲望呢?

市价3000元一瓶的茅台,

Costco售价1500元。

有网友“骄傲”地晒出战果:

抢了一上午茅台和普拉达,

转手一卖一天赚了1万多。

不禁令人感慨:

中国人的生意头脑果然是出奇的。

02

第二件事,是炒鞋三大指数的诞生。

关于炒鞋,民间还流传了一个趣闻:

一个北漂小伙花了3700块买了一双鞋,

其父亲非常愤怒,痛斥其成事不足,败家有余

小伙子年轻气盛,一听这话就气不打一处来,

当即把买房的100万首付全部拿去买鞋,

结果没想到倒手一卖,赚了400万,

2个月后小伙全款喜提北京一套房。

这种一夜暴富的故事本来就够魔幻了,

然而更魔幻的是,有人推出炒鞋三大指数:

“乔丹指数”“耐克指数”“阿迪指数”

跟炒股一样,有价格走势图,

不懂点金融、K线知识还真看不懂。

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购”?

03

这第三件事财路哥以前也写过:

优衣库哄抢事件,详情→全国人民“疯抢”优衣库,背后的生意经比炒房还赚钱?

一件联名款T恤,售价99元,

当天就被抢购一空,

为了抢到手,大家可以有多拼?

彻夜排队,大打出手,

从别人手里抢了就跑(与强盗有何异?)

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购”?

这些行为简直令人目瞪口呆,

综合三件事来看:表面上好像是中国人爱贪小便宜,

甚至可以说中国人很有生意头脑,

然而事实上这三个哄抢事件暴露了

中国人当前的消费观、财富观取向。

04
关于消费,

我非常赞同一个博主对中国人消费观的评价:

中老年消费升级,年轻人消费降级。

这几年我们确实富起来了,

普通老百姓开口闭口就是出国游,

皇家邮轮上80%都是中国大妈、大爷,

各国免税店都有中国姑娘在扫货,

名牌包包、首饰成批成批买

……

伴随而来的就是提倡消费升级,

何谓“消费升级”?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

既要有里子,也要有面子,

消费者更愿意为商品附加值掏钱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以前你逛街的时候,看上一双鞋,

你首先会看这个鞋子的价格,

如果价格太贵,稍微超出你的预算,

你可能就会立马放弃购买的冲动。

但现在你可能会因为喜欢鞋子的风格,

或者因为欣赏店员的周到服务而购买鞋子。

就如同喜茶的火爆,

一年卖了10个亿,随便就能融资1个亿,

难道大家真的仅仅是冲着茶的品质吗?

并不是!其他家的茶也不比它难喝,甚至会更好喝,

人们买的更多是茶的故事和服务。

就像吴伯凡在跨年演讲上的分享:

用户不再会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付钱,

但会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而买单,

茶的故事和意义已经超越喝茶的本质需求。

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抢购”?

中国人的消费必然会升级,

但是这个过程会曲折漫长,

就像大家所看到的拼多多的崛起,

对优衣库和Costco的抢购,

好像都是在图便宜,

但是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拼多多更多是单纯打价格战,

但是Costco并不是,

一来你要办会员才能购物,每年299元,

二来里面的商品至少是中等往上的牌子,

价格确实比市价便宜,

但是该买不起的人还是买不起,

对于一个月收入不到3000的人,

会掏出1500买一瓶茅台吗?

疯抢Costco的人多了,

买高端白酒的人增多,

也说明人们的消费在升级。

但是其中有趣的是,

大部分购买高端白酒的都是60后、70后,

而拼多多的用户83%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呈现出两极分化,

于是便有了这个结论:

老年人在升级,年轻人在降级!

其实这个现象的原因还在于整体收入分配不均,

中老年人基本已经退休,

积累了大批的财富,养老金丰厚,

属于有消费能力的人群。

但是年轻人就不一样了,

属于消费能弱,但是消费欲望强烈的人群。

于是消费升级的过程必然会呈现点状带动全面,

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全面升级,

对某样商品的过度追求必然会导致供不应求,

因此出现哄抢现象也是必然。

哄抢过后就是黄粱一梦,

热炒时,举目都是传奇;

冷静后,处处可见泡沫;

大众的消费升级还需很长一段时间磨练。

05

关于财富,

抢购潮里还有一个小细节,

很多人抢购不是为了自用,

而是为了倒手转卖赚差价,

这与中国人的财富观念转变有关。

在大多数人眼里,

中国人向来喜欢存钱,

银行才是最安全的。

然而最近一份报告显示:

90后人均存款不到1000块,

令人难以相信。

但这就是中国人对待财富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40年以来,

国人获取和管理财富的手段分为4段:

1978-19:92:储蓄为王,银行最安全;

1992-1998:炒股席卷而来;

1998-2009:炒房是主流;

2009-2019:互联网理财崛起。

由保守走向开放,

由单一走向多样,

由线下走向线上,

这表明人们获取财富的方式更加丰富,

用来抵抗通胀的手段也更加全面,

从这个面来看,

是一种创新能力的爆发阶段,

于是便出现了价格赋予价值的现象,

以炒鞋为例,一双易耗品,

本身鞋子的制作成本就500块钱,

那为什么能卖到5000甚至1万呢?

这就是认为创造的价值,

明星代言、个性文化等附加价值,

有些人看到了这些潜在需求,

于是囤积居奇,倒卖高价,

从中渔利。

但是这种偏离物品本身价值过大的做法,

显然是不可取的,

就像曾经的郁金香、君子兰、藏獒,

多出来的泡沫总有一天会被挤出来,

因为不要傻乎乎去当接盘侠,

有句话说的好:当大妈都在抢一样东西的时候,

说明韭菜该收割了!

06

钱多了,赚钱的方式也多了,

于是有钱的人群也多了,

但是真正实现财富自由的人却很少,

大部分都卡在了中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就是新中产阶级。

热衷于抢购的也正是这批人,

正如我们前文所言,

真正穷的人不会去抢购茅台,

真正有钱的人不用抢购茅台,

去抢的就是手头有点钱,但刚好够用,

需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

而且这群人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

没事喜欢捣鼓捣鼓有情调的东西,

崇尚生活仪式感。

他们追求有格调、养生的生活方式,

懂得理财,实现资产的保值升值,

但同时也背负巨大的压力,时常焦虑

上有老下有小,为了满足所需,

不得不时刻留心身边的赚钱机会

再加上如今网络信息的发达,

人人都能成为微商,

于是他们便身兼多职,

只为应付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

抢购就是心理上的焦虑不断蔓延的结果,

近年来,我们似乎处于一种什么都需要抢的环境,

上学要抢学位,过马路要抢红绿灯,

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暗示:

抢来的就是最好的。

很多焦虑是不必要的,

有时候停下来放松一下自己,

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并没那么重要!

记得白岩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

《中国人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文章提到: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

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财路哥财路哥管理员
上一篇 2022年6月22日 14:16
下一篇 2022年6月22日 14:19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QQ: 8838832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