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人情书(一封感动全球的最美情书)
在“全球最浪漫情书征集”中,一封写于70年前的战地情书脱颖而出,获得冠军。在这封情书的主人——97岁的曹越华爷爷和98岁的王德懿奶奶铂金婚纪念日,这对历经人生风雨的老人在当年拍结婚照的数帆楼前,再次拍摄了一张婚纱照。他帮她拂去额前的白发,笑着问她:“等我们100岁了,再来好不好?”
“你深情的目光辉映着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给你最倾心的微笑和任何风浪都无法剥落的温柔。我将在黄土地上筑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让我俩守着炉火听那杜鹃绽放的声音……”这些诗意美妙的句子来自于一封情书,但这封深情而浪漫的情书并非写于温柔旖旎的春日,也非写于馨香可人的花前月下,而是来自于70年前中印缅战场的漆黑战壕中。
70年前,他是“复旦才子”,她是“交大佳人”,两人一见钟情,因爱结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未来得及和爱人告别便奔赴了前线。在潮湿阴冷的战壕中,他将自己的思念和希望写进信中,温暖她,支撑她,让她满怀希望等他凯旋。解放后,他们彼此珍惜,无论平淡还是动荡,无论富贵还是贫病,他们始终相携相依,坚持共同成长和进步。如今,97岁的曹越华和98岁的王德懿已相濡以沫走过了70年人生风雨,时光可以改变两位老人的容颜,却无法改变两颗相爱的心。让我们走近这对耄耋夫妻,走近那些让人动容的关于爱的回忆。
爱情超越生死 战火中立下誓言
1918年9月18日,曹越华出生于四川邻水的一个书香之家。因出生那晚的月亮格外圆,父母为他取名曹月华。在曹月华13岁生日那天,日本发动了震惊世界的“9·18”事变。曹月华愤然将名字改为“曹越华”,立志要像越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洗雪国耻。生日成了国耻日,他从此再也没有过过一次生日。
1943年夏天,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反攻滇缅,急需懂外语的知识青年入伍。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找到成绩优异的曹越华:“学校想推荐你和另外两名同学去部队,你怎么想?”“No problem,sir!”能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曹越华热血沸腾。就这样,还未毕业,曹越华就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录取,前往昆明炮兵学校做翻译。曹越华没有想到,在昆明,自己会遇到执手一生的爱人——王德懿。
王德懿是重庆著名的王家沱王氏家族的大小姐。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小她就被父母送到新式学校学习,抱着“教育救国”的满腔热情,她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8·13”事变后,局势动荡、社会频乱,王德懿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学业的追求。毕业后,王德懿来到昆明,她经常参加大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大家一起研讨抗战形势、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在一次聚会中,王德懿发现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一直在用欣赏的目光打量着自己,偷偷看他:老实、俊俏,举止得体,有一种纯朴中蕴藏的才华。王德懿不由脸红了。这个年轻人就是曹越华,当看到王德懿的第一眼,曹越华就怦然心动:这个女孩子大方、漂亮,有一种脱俗于大家闺秀的新女性气质,是那样的不平凡。当音乐响起,曹越华鼓足勇气,面红耳赤地冲到王德懿面前:“小小……姐,请你跳……跳一支舞好吗?”面对心仪的女孩,一向沉稳冷静的曹越华变得语无伦次。王德懿笑着将手递给他,在优美的舞曲中,两颗年轻的心找到了合拍的节奏。
战争是残酷的,却无法阻挡浪漫的爱情。翠柳浓荫下,他们低声呢语;清湖明镜边,他们依依偎肩。从战争到生活,从现实到理想,从东方的文学到西方的艺术,他们无所不谈,体会着心灵的共鸣。“在复旦大学读书时,我最喜欢听曹禺先生讲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并写过一篇‘万言书’表达自己立志从事戏剧事业的情怀与梦想,可所有的梦想都被万恶的战争毁灭了。”提起战争,曹越华深恶痛绝。“我5年烽火流亡,一路艰辛,就是一定要找个爱国先锋的热血同学为伴侣。”王德懿也向他吐露心声,“这些强盗吞并我们的大片河山,一定要彻底打败他们,雪耻国仇家恨!”一席推心置腹的话语,成了他们别具一格的爱情誓言。
1944年7月下旬,就在曹越华和王德懿陷入热恋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上级命令——立即调往缅甸前线。曹越华来不及和王德懿道别,就上了开往巫家坝机场的军车。所幸在途中遇见好友,曹越华在车上大喊:“我要去缅甸执行任务,请转告德懿,让她不要担心!”
到达缅甸密支那的第一个晚上,曹越华趴在战壕里,周围暴雨如注,世界一片漆黑。不时升腾的火光,弥漫的硝烟,此起彼伏的枪声、炮声、雨声交混在一起,把曹越华这个从未摸过枪的“文弱书生”推到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极度考验之中。“这一晚是我人生最漫长难忘的一夜。”事隔70年,曹越华如是说,“身困‘水牢’,又冷又饿又疲倦。如果说还存在一点意识,那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愧对和对远方恋人的思念。”第二天,在战壕中,曹越华把那一晚的生死情景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写成了一封信,通过军邮投递了出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远在昆明的王德懿看到这封信时,已是好几个月后。那个无眠的夜,她捧着信,眼泪像打开了的水龙头一样止不住,一次又一次把信纸浸湿。“亲爱的,给我一个答复吧,您深情的目光辉映着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给你最倾心的微笑和任何风浪都无法剥落的温柔。战争结束后,我将在黄土地上筑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让我俩守着炉火听那杜鹃绽放的声音。”王德懿摩挲着信纸上熟悉的字迹,感觉爱人的心跳就在自己身旁,她反复诵读着信中的这段话,她知道,那是他刻骨铭心的爱和希冀。合上信,将它紧紧贴在胸前,王德懿祈祷着:战争啊,早点结束吧!将我爱的人完好无损地送回到我身边!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曹越华凯旋。“我买了一束玫瑰花,把头发做得好好的,穿了一身淡红色的旗袍,脚踏一双高跟鞋,望眼欲穿地站在站台上。听着火车到站的鸣笛声,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回忆丈夫当年从前线归来时的情景,98岁高龄的王德懿的双眼仍散发出少女般的光泽。
伴着胜利的凯歌,一个身穿军装、肩佩中校军衔的英俊男子从车上走下来,他就是曹越华,他的目光急切地搜寻着爱人。当他们的目光交汇,立刻向对方奔跑过去,娇艳的玫瑰与闪亮的肩章重叠依偎,两人相拥而泣,恍若已经分别了百年。“My Darling(亲爱的),我回来了。”曹越华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取出一枚产自血火战场的缅甸红宝石戒指,温柔地套在了王德懿的无名指上。1945年10月,这对经历生死考验的恋人辗转回到了重庆,在周恩来、朱德、郭沫若等革命前辈都曾去过的北泉“数帆楼”前举行了婚礼。复旦大学文学院长伍蠡甫为他们证婚,亲朋好友100余人见证了他们的幸福时刻。
爱情超越苦难 携手走过70年风雨
婚后,曹越华和王德懿把家安在了重庆南岸狮子山上的黄家巷2号。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平和、甜蜜的时光。
当时,曹越华在四川丝业公司从事翻译工作,王德懿在川康商业银行担任文秘。虽然工作地点一个上城一个下城,但他们 “上下”一致,相约往返。每天早上,他们手牵着手,踏着青石板路来到岸边,乘坐摇桨的大木船,从东水门过江到玄坛庙;傍晚,他们相约在山下见面,一起拾级而上,回到面朝大江、依倚高岭的家园;入夜,他们依偎在窗前,看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细数一天当中的见闻趣事。王德懿怕过跳板,每次曹越华都小心扶她一起走。曹越华喜欢穿毛衣,王德懿就利用闲暇之余,给他织各种各样款式的毛衣,并在上面绣上他名字的大写拼音。他们就这样无虞有爱地生活着,厮守着人间田园牧歌式的伊甸园。“让我俩守着炉火听那杜鹃绽放的声音……”在王德懿的心中,爱人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战地情书”中那一份神圣的承诺。
但是,真正的爱情,不只是每天携手看日出与日落,更要经得起生活的磨砺。
温馨的小日子没过几年,上苍就开始来考验他们的感情。因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盟军的翻译工作,在一次整风运动中,曹越华被隔离审查。失去了丈夫的依靠,全家的生活仅靠王德懿微薄的工资支撑,经济非常困顿。这时,一个女儿患上佝偻病,另一个女儿患上气管炎,王德懿忙工作又要照顾孩子,还要承受着强大的精神压力,很快就瘦了十几斤,但她咬紧牙关苦苦支撑,从没在女儿面前叫苦。那段岁月,每到深夜,王德懿都要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拿出丈夫当年写给自己的书信,从中汲取力量。读着那熟悉的字句,往事一幕幕潮水般涌来。“我们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也共度过那么多美妙的光阴,世上没有困难可以难倒我们!”那时,很多人都劝王德懿赶紧离开曹越华,划清界限,每每此时,王德懿都会说:“只要选择在一起,就一定要相信他,我绝不会放手。”每个周末,王德懿都会带着孩子从解放碑走到黄桷垭看望曹越华,安慰他,鼓励他:“这只是小小的磨难,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什么熬不过去的。”
隔离审查中,为了避免迫害,王德懿把曹越华送给自己的定情物——缅甸红宝石戒指藏在柜子里。可几经抄家,戒指最终再也找不到了。1985年,为了弥补妻子心中的遗憾,曹越华花了几十块钱(当时的一个月工资)买了一枚非常相似的戒指送给妻子。戒指上的红宝石很大,但没什么光泽。虽然王德懿一眼就看出是仿货,但她却一直视若珍宝,平时根本舍不得戴,只有遇到重要场合,她才从柜子里取出来,郑重地戴上。
因为工作和生活,这对老夫妻颠沛流离,聚少离多,70多年的时光,他们有40年像“牛郎”与“织女”一样相隔两地。但他们始终履行着相亲相爱、相依相靠、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承诺。这么多年,他们从来没吵过架,甚至连拌嘴的情况也很少发生。当两人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都会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对方商量,求同去异。当儿女们因为家庭琐事发生争吵时,王德懿也总是劝说他们都看淡一些:“夫妻合议共天地,有什么事情可以商量着来。”每当此时,曹越华也总是在一边“附和”道:“我和你妈经历了抗战,这么多大风大浪都过来了,你们年轻人还有什么熬不过去的?夫妻间要多珍惜,多宽容,多信任,两个人的路才能走得更长久。”
爱情超越年龄 我们相约百年
20世纪70年代,两位老人相继退休,他们的退休时光没有仅仅用在唠唠家常,颐养天年上。曹越华仍继续从事科研情报资料的翻译工作,还为重庆复旦大学校友会服务,不管酷暑严寒,他每天都天不亮就起床,从郊区南山经三次转车到市区校友会上班,忙到下午一点再回家吃饭,他这样坚持到88岁。除了这些,曹越华还爱玩足球,解放后,他多次作为重庆市足球代表队的队员参加全国性比赛,并荣获了国家二级足球运动员的称号。一直到2005年,他仍叱咤在绿茵场上,被称为“世纪足球老人”。曹越华的生活如此多彩,王德懿不仅没有抱怨老伴太忙没时间陪她,相反,她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67岁时重返重庆大学财务处工作,一直干到75岁,82岁那年,还光荣地入了党,成为“世纪末的耄耋新兵”。那一年,她和曹越华被公选为“重庆市最佳恩爱夫妻”。在他们的心中,相爱是心灵的相通,是共同的成长和进步,不一定局限于朝夕相处中。
2011年下半年的一天,王德懿出门下楼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当儿女们听到声音跑出来的时候,发现她躺在几级台阶外,眼睛红肿,鼻子流血,经检查为脑颅骨骨折,须住院治疗。虽然儿女们都在医院精心照顾,但曹越华每天都要从黄桷垭的家坐公交车到上新街,再换乘到五院去看望王德懿。“你不在家,我一个人没得意思。”病床前,曹越华紧紧握着妻子的手,和年轻时一样有力。只要老伴在,王德懿的情绪就很好,明明没胃口,却主动找家人要食物,大口大口地吃,并忍着剧痛下地做康复。看到母亲被汗水打湿的衣服,儿子流着泪说:“妈妈是为了父亲才这样做的!”
2013年6月,随着一封来自70年前二战远东前线“战地情书”亮相媒体,曹越华和王德懿的爱情故事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2013年11月初,他们登上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实现了将“战地情书”谱成歌曲的梦想。在2013全球爱情英雄榜中,他们的爱情故事获得第一名,这封情书也在“全球最浪漫情书征集”大赛中获得冠军。最近一两年,王德懿小脑萎缩,好多事都忘了,唯独这份情书里的每一个字她都还记得。只要曹越华开了一个英文头,王德懿就会用中文一字不差地把剩下的全部背出来。爱情对于他们,是尘封的记忆,更是相互搀扶的每一天,每一刻……
8月中旬,曹越华患了直肠癌。因为已经97岁高龄,开刀风险非常大,但因为王德懿在身边相伴,曹越华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好,手术非常成功。9月3日那天,电视上直播北京大阅兵时,刚做完手术的曹越华胸前佩戴着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躺在病床上,抬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而他的左手,紧紧牵住身旁同样已白头的王德懿,两个人眼中的泪花闪闪发亮。
2015年11月24日,是曹越华和王德懿结婚70周年铂金婚纪念日。那天,曹越华爷爷穿上正装,王德懿奶奶披上婚纱,这对相携走过人生70年春秋的老人再次来到数帆楼前,郑重拍摄了一张婚纱照。尽管曹越华步履有些不稳,但他仍牢牢地搀扶着王德懿,他帮她拂去额前的白发,笑着问她:“等我们100岁了,再来好不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